(廣聞博見)說「諾」「喳」「嗻」   茂欽

正在看電視連續劇《大秦帝國之崛起》,鄰居小寶走了進來。視屏上秦將白起正在向部屬布置戰守,末了說你等照此辦理,不得有誤。總將官抱拳行禮,正要應答時,小寶搶先說:「是!」哪知電視裏的聲音是「諾」。小寶說:「講錯了,甚麼意思呀?」我說,你剛上一年級,當然不識。這字念「諾」,意思和「是」字一樣。「噢!今天又識了個字了。」小寶調皮地說。

歷史影視裏,以「諾」表示服從、尊重屢見不鮮,《大舜》、《大宋宮詞》等皆是。

按《辭海》、《漢典》、《新華字典》等解釋。諾的一種意思是應答聲,即答應、應承的聲音,作嘆詞用,《論語·陽貨》:「諾,吾將仕矣。」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不復得作聲,但應諾諾。」

諾的另一種意思是表示答應、聽從、遵辦,作動詞用,《詩·魯頌·閟宮》:「莫敢不諾。」唐‧柳宗元《與李睦州論服氣書》:「若古之強大諸侯然,負固怙力,敵至則諾,去則肆。」 魯迅《致許壽裳》:「而協和忽以書來,命賡前譯,且須五月中告成,已諾之矣。」

古人日常生活中,諾多用於上司與下屬、家長與子女、長者與幼輩、師長與學生、高貴者與卑賤者的談話場合,凡前者有所命令、叮囑、交辦時,後者必然回話「諾」,相當於「是」,同時表示了尊重。

由諾組成的多個詞彙,具有同樣的意思,如:諾諾、許諾、承諾、允諾、諾言、唯唯諾諾。連聲應諾,諾諾連聲、一諾千金。

諾的再一個用法,古代主官收閱文書後,往往在公文末尾寫上一個「諾」字,表示同意、照準,稱作「畫諾」,相當於畫押。唐·姚思廉 《梁書·陳伯之傳》:「伯之不識書,及還江州,得文牒辭訟,惟作大『諾』而矣。」

民間俗稱的辮子戲即清宮戲中,太監之對皇帝、小官之對大官,回應時基本上都說「喳」或「嗻」。

這兩個字都是滿洲語,嘆詞,是下級或奴僕回答上級或主人命令的應答聲,意思與漢語中的「是」。清·劉鶚《老殘遊記》:「只見那家人連聲應道:『喳!喳!』回頭就去了。」晚清末民初張春帆《宦海》:「早有兩三個家人答應了一聲嗻,走進來垂手伺候。」

明朝滅亡滿清入主中原後,滿洲的語言、服飾、習俗等隨帶入關,或因清王朝強力推行,迫使漢人滿化,也有漢官諂媚逢迎,主動改用滿洲語,故自金鑾殿以下各級官府,八旗的滿官自不必說,大小漢官也一式的「喳」或「嗻」了。如「喳,下官知罪,下次再也不敢了。」「嗻,卑職絕不辜負大人期望。」滿清統治期間,民間富貴之家,主人若是發話,奴僕也都「喳」、「嗻」的唯唯是從,如「喳,小的一定照辦。」「嗻,老夫人您一百個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