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深雨)盲盒  愛莉

盲盒是一種隨機包裝的商品,內含隨機款式的玩具、手辦或其他小商品。消費者在購買時無法提前知道具體款式,直到拆開後才能揭曉,這種「未知的驚喜」吸引了大量愛好者。心理學研究表明,不確定性會增加人們的重複決策,因此盲盒成為了一種讓人上癮的存在,而且消費門檻低,數十元至百元不等,容易衝動購買。盲盒起源於明治末期的日本,是百貨公司為了清理庫存,往往會在各節假日推出福袋,福袋裏面裝着價值不一的各種商品,其組合商品的累加價格大於一個福袋的價格,因為「實惠」而引發消費者進行購買。

它之所以受到大眾的追捧,不止因為拆盲盒時的期待和緊張刺激感,品牌IP和設計師為盲盒設計的獨特角色,也是吸引年輕人收藏的原因之一,尤其是「90後」和「00後」,其中女性消費者佔了較大比例。這一群體有着較強的消費能力和個性化需求,願意為稀缺、精緻的收藏品買單。加上名人效應推波助瀾,盲盒瞬間火起來。

盲盒被指與博彩在機制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常被拿來比較,甚至引發關於其是否屬於「變相賭博」的爭議。消費者花錢購買未知商品,結果取決於運氣。 而賭徒下注換取不確定的獎金, 本質都是「用金錢換取不確定的回報」。心理分析就是當人們購買了盲盒卻沒有開出自己想要的商品時,會基於自己已經花了那麼多錢,卻還是沒有集到心儀的商品,放棄就等同於前面花的錢和精力都白白浪費了的心理,再加上認知上不斷強化自己可以抽到心儀的盲盒的暗示,從而再次購買。所以盲盒只是一種噱頭,吸引年輕消費者購買。現今萬物皆可「盲盒化」,雖然售賣盲盒的形式和目的千差萬別,倘若運用得當,產品依舊可以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