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視窗)茶芽上的娘家   李煥龍

大學畢業後,桂花雖在安康城區工作、成家,但每年清明後回娘家、採春茶,卻是她的必修課。她知道,這茶汁,連着她的根脈。

她問二嫂,收入咋樣?二嫂說,土地變成茶園,每年有流轉費,咱在茶園、茶廠務工還有工資。二嫂指着採茶的女子們說:採一斤鮮葉子三四十塊錢,手快的一天能掙三百來塊,我年齡大、手腳笨,一天能掙兩百多。咱吃住在家,又能照看一家老少,這兩百多塊等於是純利潤,多好的事呀!桂花明白,這種家門口的「農工結合」與「農旅融合」,真是一舉多得的美事!因此,他為父輩們、兄長們創出的全國脫貧攻堅、企業助農典型及漢江綠茶品牌而感到驕傲。

邊採邊聊中,桂花告訴與她結對的梅子:清明前的茶叫嘗鮮茶,只冒一點嫩芽,沒口勁;清明後的茶才是真正的春茶,是茶農的口糧茶,頭一輪採一芽一葉的,第二輪採一芽二葉的,然後再採三葉、四葉的。到茶廠脫水後可以利用兩組設備,分別製出銀針狀、螺旋狀的茶型。而夏秋兩季,則是機採,採用發酵法製作紅茶。

一邊採茶,一邊觀景的梅子,發現了一道景觀,就高聲詢問桂花:為甚麼茶園四周都是桂花樹?桂花笑道:桂香融入茶香,才是京康茶的特殊香型。梅子扔出一句「怪不得你叫桂花呢」,惹得大夥放聲大笑。

當看到相鄰一個茶帶的城市姑娘小可在掐茶,桂花立即叫停,並用手式示範:捏住枝尖,使點巧勁,一提,就從節上脫了;指甲掐的,擠出了汁水,凝成了黑甲,不好看,還有一點苦澀味兒。小可謝她,說她是專家,桂花笑着揚了下頭:我是茶山的女兒嘛!

說笑之間,她左右瞅瞅,發現大夥兒基本熟練了,就按這二人一對的城鄉姐妹組合方式,讓大家散開來,兩對一塊梯田,從兩頭採向中間。上午抓緊採茶,下午到茶廠去體驗自助式製茶。

梅子驚奇了:我們自己,能製出茶葉?桂花十分肯定地點了下頭,非常自豪地說:我年年回來採茶、製茶,回去送給城裏的親友,他們都很珍惜。我在娘家的茶山上自採自製的茶葉,傳遞着親情和鄉情,別有一番風味。因為,這茶汁中,有我的根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