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風來,千群萬人拼多多(一款購物APP)……白天剛下載了APP幫同事助力,晚間刷手機時便遭遇鋪天蓋地之「轟炸」:日常零星助力常見,但一日之間,幾乎所有本澳微信群都被拼多多的助力二維碼、鏈接刷屏,實屬罕見。「今天(四月二十四日),全澳門大概有六十萬人都在拼手氣吧!」有熟悉的群友討論時半開玩笑地估算,還有參與者因「掃碼助力」遭遇網絡詐騙之坊間傳聞,頗為震驚。
坦白來說,基於「對上癮模型完美利用」的病毒式社交裂變營銷,對拼多多而言並不新鮮,剛推出便在內地風靡一時,更賦予了「砍一刀」全新的意義。尤其在多次被譽為「放水(降低難度,通融之意)」的特殊節點,更是如病毒般瘋狂霸屏,不僅親友之間相互助力,就連許多日常並無交集之聯繫人亦會發來私信,或禮貌請求,或簡單粗暴丟來鏈接,只求幫忙「砍一刀」。偶有提現成功者,通常不會就此收手,而是在通過網絡炫耀的同時興奮地「二次衝鋒」,他們篤信定能再獲幸運女神眷顧,樂此不疲。
講真,若真是為百元人民幣而四處求人幫忙,絕對不是一樁划算的人情消費,畢竟從澳門收入與消費水平來看,這點錢不過兩頓普通外賣的價格而已;反倒是,身陷其中者皆被人性中的「不甘心」所支配,在拼多多一步步給出的「你是最幸運的」「即將成功」「你的成功幾率遠高於其他參與者」「你的朋友***已成功提現」等情緒價值誘惑下,用類似賭徒的心態繼續在坑裏撲騰——當看到離三位數現金獎勵只差一分錢時,總覺得再邀請一個朋友,便能助力成功;從現金到貝殼,再到碎片,又或者其他甚麼,參與者每每見到本以為是最小單位的「度量值」再度被拆分時,通常會大失所望,然更堅定覺得「棄之可惜」,畢竟前期已付出太多努力,最終繼續抱有幻想去拉人,繼續成為病毒式裂變傳播鏈中的一員。
正所謂,當局者迷。即便此刻清醒旁觀之人,十之八九也曾身陷四處求「砍一刀」之混沌,我自己亦曾是其中一員,幫朋友助力後也因系統提示之誘惑參與過幾次,深刻體會那種被「不甘心」操控的心態。幸而,最終因不好意思過多打擾朋友選擇卸載,但每隔一段時間又會因幫好友助力重新下載,「砍完收刀」卸載,如此循環往復。
雖然不太喜歡如此病毒式營銷手段,但不得不說,拼多多在這方面堪稱鼻祖,亦有值得借鑒之處。換個角度思考,若能將「上癮模型」運用到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更多為自己和他人提供良好「情緒價值」,想必一切將大不同——面對同樣的局面,摒棄昔日消極、抱怨的負面情緒,用積極主動的正向能量去接納、去改變,何嘗不是對內心的一種療癒。當然,凡事有度皆不可過,否則極易將自己捲成「捲心菜」,或成了別人眼中性慣性「畫大餅」之人,萬萬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