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即將消失的傳統墟場  李倩恩

   在內地農村,尤其是山區,一些傳統的墟場(北方叫集市,農民趕集交易的地方),正在逐漸消失。

   以前,凡水陸交通便利,人口相對集中的大屋場,往往會成為四圍八方農村的墟場。每個鄉鎮,都有那麼一兩個墟場。大都三天一墟,例如逢農曆三、六、九的日子,或者二、五、八的日子,或者一、四、七的日子。大概都是每十天三墟。周邊的農民,就在這傳統的墟日,集中一起,做買賣。特別在農閒季節,趕集(南方也叫當墟、趕墟)的人,就份外多。簡直就是摩肩接踵,人頭湧湧。

    後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趕集的多剩下老弱病殘,但至少還是有點人氣。畢竟,有東西要買,也有東西要賣,墟場仍有其用處。即便不買不賣,也可以到那裏湊湊熱鬧。遇到熟人時,總能聊聊天,解解悶。用更文雅的話來講,就是交換一下各自掌握的資訊吧。

   再後來,老弱維持的農村家庭,多是只剩下買。賣的需求越發減少。都靠外邊打工賺錢過活。很多老年人,要麼看短視頻打發日子,要麼打牌。再加上,農村出現專門的菜販,經常開着貨車,到各個小村莊,各個屋場,賣菜。那些本需要去墟場買菜的人,變得可以不用去趕集了。加上一些快遞網點延伸,開辦到鄉村,網上買菜直接送到家門口,趕集的人就越發減少。

   還有一些自然村莊的消失,也加劇傳統墟場的沒落。據統計,自一九八五年至今,全國已經消失一百五十萬個自然村莊,平均每天消失一百個。這些消失的村莊的人,大都搬遷到城鎮,哪裏還會去農村趕集呢?

   故傳統的曾異常旺盛的墟場,將慢慢沒落與消失。此一現象,也是傳統農村農業沒落的一大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