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行盛行、傳統旅行團式微的當下,旅遊業正以「盲盒旅行團」這一新形態尋求突破。這種參團前未知目的地、行程完全隨機的模式,自二零二四年九月亞航聯手香港品牌推出「亞洲首個盲盒旅行活動」以來,迅速引發關注。活動以直飛馬爾代夫替代預期的吉隆坡行程,製造驚喜感,被貼上「大膽」「刺激」的標籤,甚至營造出「物超所值」的期待,成功吸引追求新鮮感的年輕群體。
盲盒旅行團的創新核心,在於將「未知」轉化為賣點。傳統旅遊的固定路線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類似抽獎的隨機分配,理論上既降低旅行社規劃成本,又滿足消費者對意外之喜的渴望。然而,實際體驗卻呈現兩極化:初期參與者讚揚其打破常規,後續團體卻因行程隱患頻發爭議。
問題集中於資訊不透明導致的體驗落差。例如,某些以「行山」為賣點的行程,未提前說明體力要求,導致參團者因體能不足陷入「軍訓式捱苦」;飲食、住宿安排的隨機性,也可能讓期待休閒的旅客遭遇「吃不飽、睡不夠」的窘境。更值得關注的是價格門檻——儘管標榜「盲盒」,但動輒五位數的團費並未因「未知」而降低,反而讓人質疑:高價是否等同於高品質?
從業界角度,盲盒旅行團的出現,反映旅遊市場對年輕化、個性化需求的迎合。但若缺乏基本資訊披露與權益保障,所謂「創新」恐淪為營銷噱頭。參團者或許能包容目的地的不確定性,但對安全、健康等底線需求仍有明確要求。如何平衡「驚喜」與「保障」,將是這一模式能否長續的關鍵。
盲盒旅行團的走紅,揭開了旅遊業轉型的冰山一角:當標準化產品失去吸引力,顛覆性創新成為破局利器。不過參加者亦不要過分對行程有期望,要調節好自為之心態,或者要抱有隨遇而安的想法,放開懷抱去嘗試,才能感受到旅遊的真正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