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市中的青洲福德祠  圖文/阿潔

 從青茂口岸入境澳門後,凡經過橫跨何賢紳士大馬路的天橋,無論是走扶手電梯逐層而下,還是乘坐升降電梯直達地面層,首先映入眼簾的,可能都是由五座34層住宅樓宇組成的青洲坊大廈。這是澳門房屋局轄下的經濟型房屋,有2356個住宅單位,地下有5層停車場,提供1427個私家車車位,以及1628個摩托車位。

 外表看起來很是簇新很是龐大的青洲坊大廈,是在2019年下半年才開始陸續入伙的。以前那兒是片木屋區,而最初則要追溯到1887年澳葡政府的填海造地,把青洲山與澳門半島之間的一片灘塗,填築起來,變為陸地。故130多年前,那兒在漲潮時仍是一片汪洋。

 青洲木屋區曾發生三次大火,分別是1950年、1955年和1989年。並且都造成人員傷亡。所以,政府在1989年大火之後,就有了拆遷計劃,但一直拖到2008年時,才開始收地。之後,開發商與住戶之間,政府與開發商之間,住戶與政府之間,都曾鬧過矛盾,建設過程並不順利。

 還在青洲木屋區續存期間,不單已有土地信俗,還有土地公牌位及神像。只是正式名稱為青洲土地福德正神。2012年,青洲坊土地公還特別獲得特區政府出資遷移和建祠,這算是比較罕見的。這可能和先前有一次消防車在青洲坊救火時失事有關,有做現場報道的記者,也與死神擦肩而過。脫險之後,記者當即朝拜青洲土地公,這也成為當時青洲坊間的一段佳話。

 在青洲坊大廈建設期間,土地公神像前就香火不斷。後來,青洲坊土地會,就在建成的青洲坊大廈的後面,青洲東街的邊上,也就是蓮花廣場,設壇納供。其正式名稱是「福德祠」。

 青洲福德祠,算是鬧市中的小廟宇。高度僅3米多,進身(包括廟前的走廊)不到5米,寬度也只4米多。和周邊有高樓大廈相比,顯得特別渺小。小廟走廊的柱子上,有一幅對聯:「年高多福德;心正集禎祥」。把廟名鑲嵌在內,撰寫對聯之人,可謂用心良苦,文采不俗。

 小廟的廊簷下,還擺放有桌椅。應該是供善信或坊眾憩息之用的。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紀的阿婆們,或在此閒話家常,或八卦一下社會新聞。廟旁還有一個磚砌的簡陋焚化爐,供善信們燒祭祀的紙品等。

 每天一早一晚,都是蓮花廣場最熱鬧的時候。那些晨練之人,那些休閒散步之人,遍佈廣場。就是平常時間,廣場小花園的涼棚下,總有絡繹不絕的坊眾在那兒閒聊或閑坐。而福德祠正門所對的建築,是青洲中學的校舍,青洲中學的隔壁,又是聖德蘭學校。凡上課之日,或書聲朗朗,或人聲鼎沸。

 地處如此熱鬧環境中的土地公公,應該是不寂寞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