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錯位發展勝過同質化競爭 泰來

近期網絡上有人提出「澳門演唱會爆紅,機場卻沒賺到」的現象,折射出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發展的新課題。隨着深中通道開通,珠三角機場競爭格局正在重塑──資料顯示,珠海至成都、重慶等航線票價較澳門低30%-40%,深圳機場更憑藉地理優勢分流了中山、珠海約15%的航空客源。這種變化背後,是區域交通一體化的必然結果,但更值得思考的是:澳門機場真的需要與周邊機場「內卷」嗎?

澳門近年「演唱會經濟」蓬勃發展,僅2023年就舉辦大型演出48場,吸引觀眾超60萬人次。然而調查顯示,75%的年輕歌迷選擇經珠海入境,主因是珠海機場航線覆蓋更多二三線城市,且票價普遍比澳門便宜40%。同時,團隊旅遊簽注異地通辦政策實施後,經珠海口岸入境的旅行團同比增長35%,進一步稀釋了澳門機場的客源。

也許個別人士只看到澳門失卻了直接從機場進來的人群,但實際上,澳門機場與珠海機場存在天然互補性: 

一. 航線網路差異:澳門機場國際航線佔比達65%;珠海機場則聚焦國內航線,覆蓋率達92%。 

二. 客群定位不同:澳門機場商務旅客佔比38%,遠高於珠海的12%;而珠海機場60%為旅遊散客。 

三. 特色服務優勢:澳門機場提供「航空+娛樂」聯程服務,珠海則強化「機場+長隆」等旅遊套餐。 

民航專家建議,澳門機場應發揮「國際+高端」雙優勢:開發「演唱會專機」服務,與娛樂場合作提供票務、住宿、交通一站式套餐。加密東南亞航線,利用澳門作為中葡平台的優勢開拓南美市場。升級商務設施,吸引更多國際會議旅客。

資料顯示,2023年經澳門機場中轉國際旅客同比增長22%,證明差異化策略已初見成效。與其陷入價格戰,不如深耕特色服務──當珠海機場成為「灣區性價比樞紐」的同時,澳門機場正可定位為「國際文旅門戶」。兩地機場完全可以通過空陸聯運等方式實現共贏,正如香港機場與深圳機場的成功合作範例。 

大灣區發展從來不是零和遊戲。澳門機場只要找對「國際+文旅+高端」的座標,與周邊機場形成互補生態,就能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開闢新藍海。這或許比單純追求旅客數量更有長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