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人工天河」通水一甲子 任卓如 劉振坤

 「太行那個山高路又長,林縣人那個推起小車不停地唱……」春雨淅瀝,巍峨太行籠罩在雨霧中。一大早,54歲的護渠工郭用林哼著這首《推車歌》,踏上濕滑的渠岸。

 一邊是斷崖、一邊是渠水,郭用林步伐輕快,如履平地。35年來,他每日往返8公里,風雨無阻。「越是颳風下雨,越要巡渠。」郭用林抹了把臉上的雨水,「我爺爺修渠,我父親護渠,這點辛苦和他們那代人比起來算不了什麼。」

 當年修紅旗渠,小推車是最重要的運輸工具,林州人民專門為小推車寫了一首歌,這是一首林州人都會唱的歌。

 「山裡的人那生性犟,後邊來的要往前面放……」唱到那個犟字,林州人都心領神會:沒有這點犟勁,敢在太行山上動土?

 「光嶺禿山頭,水缺貴如油。」晉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位於太行山腹地,山多水少,石厚土薄。

 「旱、大旱、連旱、兇旱……」1436年到1949年的500多年間,河南林州曾發生旱災100多年次,絕收30年次。水,是林州人祖祖輩輩的想和盼。

 任你山高石頭硬,鐵山也要鑽個洞。1960年,紅旗渠開工。憑著一錘一釬一雙手,在壁立如刃的太行峭壁上,十萬修渠大軍歷時十年,劈開1250座山頭,鑿通211個隧洞,跨越152座渡槽,硬生生「摳」出一條長1500公里的生命渠,引來了滔滔漳河水。

 有人做過計算,如果把修紅旗渠挖出來的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可縱貫中國南北,串聯廣州、北京、哈爾濱。

 「沒有不重複的工作,只有想傳承的信仰。」在紅旗渠幹部學院培訓後,一位澳門青年留下了這樣的感言。

 2025年4月5日,紅旗渠總幹渠建成通水60周年,一渠清水繞群山,這條「人工天河」,不僅徹底改寫了林州「靠天吃飯」的命運,更將山多地瘠、資源匱乏的「窮縣」改頭換面。

 以總幹渠70.6公里為主動脈,紅旗渠的支渠系統縱橫交錯,構建起穩定的灌溉網絡,保障區域用水安全。自1965年開灌以來,紅旗渠累計引水131億立方米,實現灌溉面積4700萬畝次,推動糧食增產80億斤。

 如今,八百里太行不僅山水秀美,更是全國聞名的文化旅遊勝地。經過20餘年的精心打造,林州已擁有25個「國字號」旅遊品牌,2024年旅遊業全年接待遊客1965.2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17.6億元,同比增長12.9%。

 2024年,林州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雙雙實現兩位數增長,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55億元,同比增長10%,再度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百強。

 正如那首傳唱不衰的《推車歌》所唱:「推出來盤山一條紅呀麼紅旗渠,渠裡邊嘩啦啦啦……流的都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