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海岸線)新幹線大爆炸  何志峰

一九七五年和二零二四年,有差,也沒有差。

本來只是陪小孩看,他們喜歡火車,新幹線尤其興奮。二零二四年的版本,新幹線 Hayabusa 只要低於時速一百公里,就會爆炸。而一九七五年的新幹線是 0 系,只要低於時速 八十公里就爆炸。

困在限制速度,並以全車乘客的性命作為賭注。這是基本的設定,這個設定也影響並衍生出後來的同類型電影,最有名的應該是美國電影《SPEED》(港譯:《生死時速》,由奇洛李維斯、珊迪布洛主演。那時簡直紅得一時無兩啊。

火車迷沉迷着 Hayabusa 和 0 系的各個重攝角度。比一般部新幹線路程景視頻,這部電影最值得說的就是,包裹在電影的故事性,也是推理部分:因為設下炸彈,引申出新幹線總指揮如何解題去拆炸彈,警察如何找到罪犯,再引申出隱藏嫌犯設炸彈的動機,再到總指揮和車長如何救人,和警方如何破案。這三方的角力正是組成電影的重要部分。不然就看路程景視頻好了。

緊張刺激的劇情,由新幹線總指揮、列車上的車長、警察去擔綱。以日本電影的製作,只要不要走向「指揮室會議」、「交通部會議」、「警察局會議」這種開會又開會的劇情,能拍出「火車就快要爆」這種設定,會是水準之上。

剩下的「設炸彈動機」,就是社會性的部分了。一九七五年,由高倉健主演的沖田是整個犯罪計劃的主導者,沖田工廠欠債,與另外兩個社會邊緣青年合謀,想幹一票大的,得五百萬美金後逃往國外。而二零二四年,沖田成了配角,由於沖田的父親被自大警察冤屈致死,那警察的女兒(女學生)也活在巨大的父權壓迫之下,要報復父親,請機械師沖田將速度計接到的心臟病裝置上。除非將這位在車上的女學生的心臟停掉,才能讓新幹線的計速器失效。

五十年前的反社會是要幹掉全火車的人,現在的反社會沒有反對極權的父親來得合理。

另外,五十年前鐵路公司不借任何設施拍電影,怕是被人模仿犯罪過程。現在,鐵路公司肯借場地,可說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