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島上但因要製造繩索運送石像,和製作獨木舟出海,大量砍伐樹木,本來火山灰泥土養份充足,但因海風鹹氣重,他們要用石頭在屋的附近架起高高的圍牆開墾小塊土地種植。加上老鼠為患,島上生態開始變化,發生了資源爭奪的戰爭。18世紀左右,島上發生了一場大規模內戰。英國人發現了被慘遭殺戮、貧困不堪的波利尼西亞居民,男人只剩下700人左右,女人不足30人。他們還看到巨大石像不再是之前航海家描述的崇拜對象,各氏族開始推倒屬於對手的摩艾,並砍下摩艾的頭顱。大量未完工的石像拋棄在拉諾拉拉庫(Rano Raraku)的採石場和運送的途中。
族群為免爆發戰爭,曾想出「鳥人」祭祠習俗,由族群每年選派代表,從奧隆戈(Orongo)火山爬下峭壁,冒着驚濤駭浪,游向外海兩公里的莫圖伊蒂島(MotuIti),找尋傳說的聖鳥馬奴塔拉在春天所產下的第一顆蛋,然後帶回復活節島,誰先帶回便被稱為「鳥人」,將成為下一任的首領。火山口現仍留有「鳥人」出征時所居住的洞穴。
隨著西方殖民者和秘魯海盜到島上抓走拉帕努伊人當奴隸,島上僅剩的人口又感染西方傳入的天花,致使原住民大量死亡,及後通曉拉帕努伊傳統文化和能書寫朗格朗格的祭司又消失,1864年法國傳教士來到復活節島,輕易地把所有拉帕努伊人改造成基督徒,他們下令燒毁所有刻有朗格朗格的木板,徹底摧毀當地的文化,幸存的25塊朗格朗格板是拉帕努伊人偷偷作船倉藏下來的。
復活節島的盛衰因為欠缺文獻的證據,一切都仍待考證。今日見到的復活節島十分荒蕪,摩艾石像以亞虎達喜(Ahu Tahai)、亞虎亞基維(Ahu Akivi)、拉諾拉拉庫(Rano Raraku)和安納根納灣(Anakena Bay)最為集中,他們有些頭戴紅帽,脊樑挺直,一派紳士風範。其中亞虎達喜灣樹立的一尊最為珍貴,這尊石像因推倒時,頭部埋在泥土裏,沒被人發覺,眼睛鑲嵌的玳瑁沒受破壞,炯炯有神望著原野,彷彿想訴説故事,但又啞口無言。
島的北部有座博物馆,展示島內人民及其傳統生活方式,以及歐洲人的到來對島內的影響。鎮上還有一座天主教堂,展出精巧的木雕工藝品,這些工藝品的風格融合了復活節島的傳統和基督教教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