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一千餘次攔截 大灣區生物安全保護升級 今上半年拱關檢出有害生物81種次
【記者陳藝珠海報道】「人員跨境往來日益頻繁,國際貿易形勢日趨複雜,新的生物安全風險點也在湧現。」拱北海關技術中心研究員張衛東一語道破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生物安全面臨的挑戰。今年一至六月,拱北海關技術中心檢出有害生物一百九十八種一萬一千一百八十九項次、檢疫性有害生物八十一種次。
科研創新是突破生物安全技術瓶頸的核心驅動力。面對複雜嚴峻的生物安全形勢,技術中心強化實驗室檢測項目開發儲備和能力提升,每年部署檢測專案CMA/CNAS擴項工作。今年五月,該中心已成功完成一次,一百零一個檢測項目獲資質認定,進一步拓寬檢測範圍,提升技術水準。
張衛東介紹,生物安全與公眾息息相關,「維護國門生物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大家協同努力。」今年上半年,技術中心開展國門生物安全進校園一期、實驗室開放日三期,通過生動有趣的科普講座、實地參觀實驗室等形式,向廣大師生和社會公眾普及生物安全知識。
此外,為提高檢測效率與準確性,技術中心聯合高校打造「關─校」研發團隊,依託高校的資料處理能力,合作研發口岸外來入侵物種AI輔助智慧識別系統。新系統集成高清成像、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有效實現對外來入侵物種的智慧監測、高效識別與精準鑒定。二0二四年,技術中心運用該技術檢出外來物種三千三百餘種次,檢測周期壓縮約百分之三十,物種鑒定準確率達百分之九十,今年技術持續升級,上半年檢出外來物種一千零二十六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