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不震)發掘從美食市集到夜市構想  聶風

 澳門特區旅遊局將於八月十五日在新口岸區舉辦美食文創市集,選址廣州街、北京街及上海街一帶的步行街區。這場市集我看來似是「簡易版澳門美食節」,其「美食+文創」的定位本就相容並蓄,而選址更勾起不少人對往昔的懷念——賭權開放初期,新口岸一帶曾因賭場全天候運作催生旺盛消夜經濟,沿街食肆將桌椅擺在露天,邊吃邊嘗風景實在美事,曾是澳門夜生活的一道獨特風景。

 此次市集消息傳出後,有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委員建議,可進一步拓展為葡撻節、豬扒包節等主題市集,以凸顯「無處不旅遊、區區有特色」的城市風貌。不過,相較於局限在單一品類的主題活動,推廣夜市或許是更具包容性的選擇:既能涵蓋葡撻、豬扒包等經典美食,也能容納更多元化的風味,避免因品類受限降低新鮮感。畢竟,這些標誌性美食早已深入人心,本地食客和熟客總能輕車熟路找到心儀商戶,不必依賴主題市集完成消費體驗。

 而談及夜市,則難免涉及與居民生活的協調問題。澳門不少潛在場地鄰近居民區,露天夜市可能帶來噪音、衛生等困擾。對此,或許可探索現有室內美食中心的轉型:利用已建成的空間,每週固定日期開設限時夜市,既突破天氣與時間限制,又能通過場景調整營造新鮮感。例如,青茂口岸、金碧坊等現有美食集中區,只需稍作氛圍布置,便可搖身變為「室內夜市」,既不干擾民居,又能延續街頭美食的煙火氣,甚至活化了不少室內場地。

 疫情後,澳門人的生活習慣悄然改變,賭場周邊的消夜場所規模有所萎縮,昔日皇朝、新口岸一帶的夜生活熱度,已難與黑沙環、祐漢等居民區抗衡。此時重啟夜市經濟,不僅是對城市夜生活的復蘇,更是對「旅遊+社區」融合模式的探索——當遊客與居民能在市區不同特色場景下共進美食的話,體驗值必然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