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者面對面」第十七場於廈門舉行 聚焦台灣光復初期歷史

 【香港中通社九月三日電】「兩岸學者面對面」第十七場──紀念台灣光復八十周年專場二日在廈門大學舉辦,來自大陸和台灣的學者圍繞「紀念台灣光復八十周年」這一主題展開對談。

 對談環節,台灣學者、日本愛知大學大學院教授兼研究科長黃英哲指出,台灣的光復敘事必須回到史實語境,慎用「終戰」「戰後」等概念。一九四五年八月至一九四七年二月台灣曾出現一年半的「解放空間」,言論相對自由、學術文化活躍,後因局勢演變而收束。

 他認為,光復初期台灣文化的重建工作,既體現出兩岸知識界的深度互動,反映了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回歸,也呈現出光復後台灣社會文化重建事業的複雜性。

 「受限於當時複雜的時代環境,台灣民眾與知識份子未能有充足時間深入思考光復的重要性。如今我們期待更多人能正視這段歷史,好好思考台灣光復的意義。」黃英哲說。

 台灣史專家、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鄧孔昭指出,光復初期是台灣回歸中國與兩岸加速整合的關鍵階段,台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逐步同大陸並軌。

 鄧孔昭提出,光復後台灣民眾情緒與社會氛圍所呈現出的「大喜大悲」的轉向,這種轉向與「二二八」事件的發生,以及台灣重建工作期間政治、經濟等多重複雜因素相關。他強調,應充份以史為鑒,推動兩岸融合發展。

 兩位學者的對談引發了現場熱烈討論。在互動環節,在場師生就台灣光復的歷史意義、光復初期的社會變遷、戰後台灣研究的發展等問題與兩位學者進行了深入交流。

 據介紹,「兩岸學者面對面」系列活動由廈門大學和中華文化學院共同主辦,自二0二三年三月啟動以來已成功舉辦了十七場。該活動通過邀請兩岸知名學者對談的方式,就兩岸的歷史淵源、文化傳承、政治對話、社會融合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已經成為兩岸學者深度對話的重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