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澳門的天氣不算穩定,差不多每個星期都有颱風襲澳,以至煙花匯演也有一次延期,但也無損市民欣賞的雅興,令到節日的夜空增添熱鬧氣氛,卻是一個很受大眾歡迎的安排,這項活動,自古有之,在外國也是一樣的呢。
一七四九年的二百多年前,著名詠史樂大師韓德爾,受英國皇室委託,在一場煙火晚會上創作一套新曲,為慶祝亞琛條約的簽署,得以結束一段時間的戰爭,在倫敦一座公園中,配合煙花綻放而演奏,作曲家欣然受命,用心創作,因為韓德爾準備在英國開展他的音樂事業。
原本根據英國王室要求,這部煙火音樂所用的只是所謂戰場號角的樂器,但作曲家覺得加上弦樂器會更加理想,因此便採用了管弦樂團的配搭版本,證明是十分成功的,為了體現出音樂的非凡氣勢,作曲家使用了大量的木管樂器來模仿弦樂效果,共用了二十四支雙簧管,九個小號,九個圓號,十二支大管和定音鼓等等,這種大規模的樂隊編制,在當年是十分罕見的,由此也可以拜領到大師的音樂水準功夫。
樂曲共有六個樂章,分別是序曲,布雷舞曲,和小布舞曲等,整體風格輝煌壯麗,效果令人動容,據說在公園作綵排的時候,就是周邊地區也是車水馬龍,出現了第一次的倫敦交通大阻塞,盛況空前,被記入了史冊之中。
韓德爾的《煙火音樂組曲》首演是成功的,但煙火成效的情況卻是不大理想,就是除了當晚的交通出現了大問題之外,也因為二百多年前的科學技術上不算太好,有煙火燃放失敗,火頭跌落觀眾席上,引起了混亂,典禮被迫草草收場,但音樂卻是受到歡迎,成為歷史名作,因為二百多年的悠長歲月,有古典的,現代的,配合人聲演唱的,加上電子科技合成的,以至其他的特殊效果,但是到了今天,人們都是認為韓德爾這部作品最有代表性,權威性,是他除了《彌賽亞》《水上音樂》之外,最為大家熱愛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