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稱防堵大陸汽車 讓台灣消費者「吃悶虧」

 【香港中通社十月十七日電】台北消息:台灣《旺報》十月十六日刊登題為《兩岸車價比一比嚇你一大跳》的社論,稱台灣汽車貴得「離譜」,特斯拉Model3在台灣賣一百六十九萬新台幣,大陸只需要一百零五萬,寶馬Z4台灣售價三百七十二萬,大陸只要二百一十二萬。

 文章指出,離譜的價差令人咋舌,更揭示汽車市場的扭曲。一水之隔的海峽,竟成為一道深不見底的價格鴻溝,台灣消費者只能吃悶虧。

 這種差價並非偶然,台灣長期對大陸整車進口設下重重壁壘,僅允許以全散裝件模式進口,組裝成本居高不下。台灣汽車市場規模不夠大,無法攤平高昂的前期投資,而本土車企多為合資,缺乏足夠的誘因建立規模化生產基礎與研發能量,未建立完整的產業鏈,競爭力不足。

 如今台當局對大陸車企的防堵已非技術性管理,而是政治盤算。比亞迪將台灣列為二0三0年重點銷售市場,卻遭台主管機關以「未取得車型合格證」為由禁止銷售。這種選擇性的封鎖,已非保護本土產業,而是意識形態導向的市場排除。

 諷刺的是,台當局卻對美國汽車大開綠燈。台當局與美方進行「對等關稅」磋商時,同意取銷美系汽車的進口限制,並明言不會全面開放其他車輛。這種選擇性開放,將地緣政治淩駕於產業發展與消費者利益之上,形成制度性不公。

 台當局交通主管部門雖定下二0三0年新能源車佔比達百分之六十、二零三五年全面禁售燃油車的目標,但在制度性障礙阻攔下,這些目標將淪為空談。若無法引入具競爭力的車型與技術,台灣的電動車進程將停滯不前,消費者也將繼續在高價市場中苦苦掙扎。

 《旺報》指出,台灣消費者的困境並非無人知曉。多位網紅與車評人赴大陸參訪後,紛紛感歎台灣車價之高、選擇之少。若台當局能開放更多大陸車型進入,不僅有助於消費者享有多元選擇,也可能促進本地產業的技術升級與市場競爭。然而,台當局對大陸整車進口設下諸多限制,政策以「安全」或「產業保護」為名,實則形成制度性壁壘,使台灣消費者無法享受價格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