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剝核桃 張翠林

農曆七月中旬,通常已是秋高氣爽了,可今年的夏卻甚是專橫,遲遲不肯退場,甚至熱情尤勝,迫使人們大多時候都蟄伏在家,以空調續命。盼秋涼,就成了大家的共同心願。

清晨上街採買,看到新鮮核桃上市,讓我不由得感慨,雖氣溫酷熱在夏,但季節風物已告知秋的到來。在這個物產豐盛、味蕾麻木的年代,常常在市場反復挑挑揀揀,最後卻還是兩手空空;能夠秒秒鐘入手一大袋鮮核桃,只能說明摯愛從未缺位,相看兩相悅是需要實力的。鮮核桃,味平淡清爽,色潔白淡雅,形自然隨性,好吃無疑,是我的最愛。但是,最考驗人的卻是剝核桃。不必說辛苦地將其從樹上摘下,也不必說費勁地去掉硬殼外面的青皮,單就是從堅硬的果殼裏面把果肉挑出來,可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買鮮核桃時,賣家常常會細心周到地用核桃夾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用心用巧地從兩個不同方位將殼恰到好處地夾碎,免於顧客回家砸殼之辛苦。待到卸掉「鎧甲」見內涵時,方可體會夾殼也是一門技術活——既要殼不掉下來、又要能輕鬆剝開、還要不傷及果肉,但凡用力過猛,殼會碎成細末、果肉會被夾得沒形還不利於剝,如果能使剝開的殼大約成四等分、果仁完整一個,恐怕是夾核桃熟練工的完美作品了。如果說剝核桃的第一步夾核桃要剛柔相濟、個個見成效,那第二步就是考驗人的耐心和技巧了。除去硬殼,棕色外衣嚴密地包裹着果肉,這時的核桃雖然也能吃,但其味苦澀,嚼之粗糙,難以下咽。欲享美味,得需巧手。乾淨、纖細、綿軟有力、略留指甲的女士小手最為好使。左手半空握住核桃,右手拇指和食指尖找尋恰當的突破口,用指甲邊緣輕輕拈起最上面的棕色外衣,連同下面薄如蟬翼的白色紗衣,隨着核桃曲折多皺的走向緩慢而輕微地用力,平移、翻轉,這時手上的力道是最關鍵的,只有力度適中、平心靜氣,一層層外衣才能輕輕悄悄地褪去,一塊塊潔白如玉的核桃仁方可離開外層的包裹、中間分心木的羈絆,躍然來到果盤上。

剝核桃,察其理是力,究其根則是心。當你急躁煩悶時,是無法剝出大塊的果肉的,這時手上的力度不是過大,就是過小,牽起的外衣太少、易斷,你會不停地掰開連着外衣的果仁,尋找新的易於入手的斷層處,這樣剝出的多是小而碎的果仁,既沒有顏值、也沒有成就感;剝核桃還要忍住入口的欲望,因為一邊剝皮一邊吃,最終的結局至肚子撐得滿滿卻不知食其多、盤裏空空卻不見勞作之果。我喜歡心無旁騖地注視着核桃在我左手的各種翻轉、凝神靜氣地感受右手拇指食指之間的外衣絲絲移動;我喜歡將擺滿大塊小塊鮮嫩白皙桃仁的果盤躡手躡腳送入書房孩子手邊,再悄悄退至身後聽她發出細微的驚喜聲和嚼核桃的清脆聲。

在這個立秋之際、鮮核桃上市之時,我幾乎會天天買核桃、剝核桃,剝着剝着炎熱褪去了、秋涼歸來了,剝着剝着心頭的煩躁少了、雜亂的思緒順了。靜心感受當下,毋須翹首企盼春夏與秋冬;品着核桃,體會甜脆香酥直撲舌尖再彌漫大腦……大自然的饋贈,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