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五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一期發表一篇中國團隊的環境研究論文提出,通過一種將全球協同與區域定製相結合的循環經濟策略,可將鋰離子電池供應鏈的平均排放強度削減約達百分之三十五。這項研究分析了電池供應鏈每一環節的碳排放,識別出潛在的減排節點。
研究團隊稱,鋰離子電池是驅動能源轉型與交通電氣化的核心引擎,其市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然而,這一「綠色」革命的背後,一條遍佈全球、高度分散的供應鏈正留下巨大的碳足跡:從礦山到工廠,複雜的跨國生產網絡不僅導致排放責任的模糊,更使全球協同減排面臨嚴峻挑戰。
基於此,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支持下,由北京工業大學吳玉鋒教授團隊牽頭、青年教師翟夢瑜為論文第一作者並協同相關合作者一起,通過構建創新模型對鋰離子電池供應鏈的碳排放進行系統分析,發現採礦造成的排放比例最大,佔電池生產總排放的百分之三十八點五二。他們還發現一種「價值-排放」悖論,即供應鏈中收益較少的部份反而產生更高的碳排放。例如,採礦在整個過程中造成百分之三十八點五二的排放,但僅占電池總價值的百分之十八點七八,而正極生產排放量佔全過程的百分之三十四點八二,卻貢獻電池總價值的百分之四十二點五六。
研究團隊認為,在全球合作並配合區域性法規和政策的框架下,通過循環經濟可有效應對上述結構性失衡,能在全球平均降低鋰離子電池碳排放強度的百分之三十五點八七。
他們也提醒說,需要警惕單一導向策略框架可能導致的區域不公。研究發現,一些看似全局最優的方案,實際上可能會將環境壓力和減排成本不均衡地轉移到特定國家,造成「負擔轉移」。因此,任何有效的循環經濟策略都必須建立在統一的全球大數據平台和碳足跡核算標準之上,以此為基礎才能構建公平的國際治理體系,確保全球在協同減排的同時實現公正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