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大興安嶺林區已悄然被白雪覆蓋。在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密林深處,紅外相機記錄著駝鹿漫步、猞猁潛行;聲紋採集器捕捉著鳥鳴獸語;氣象站、土壤溫濕度及凍融狀態監測儀,持續監測著全球寒區生態系統氣候變化……
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汗馬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第一次十年評估專家組,通過實地考察等方式確認,汗馬國家級生態保護區已成為中國寒溫帶生物圈保護區的重要典範。
中新社記者隨即走進這座自然的秘密花園,探訪這裡的蝶變密碼。
汗馬國家級生態保護區位於大興安嶺山脈西坡北部,泛北極圈、泰加林帶南緣。這裡地處多年凍土帶與北方針葉林南緣的「雙重過渡帶」,是中國保存最為完整、最為原始的寒溫帶明亮針葉林區。
「自1958年被劃為禁獵區以來,這裡嚴格禁止一切形式的採伐活動,原始森林的『基因密碼』得以完整保留。」多年從事監測保護工作的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中心管理站技術員李文良告訴記者。
李文良回憶,在原始森林裡做動植物監測很辛苦,要靠兩條腿走遍保護區的各個角落。起初大家依靠傳統的紙質記錄,尤其是冬季氣溫達到-40℃至-50℃,一走就是一天,帽子、口罩結起厚重的冰霜,筆都凍得寫不出字,臉和手被凍傷是常有的事。
「可每當獲得新的物種監測數據時,那種喜悅常常使我們忘掉了所有的疲憊和辛苦。」李文良自豪地交出一份成績單,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完整的生態系統提供了寶貴的研究樣本;全球多年凍土帶的最南緣,讓這裡成為研究氣候變化的天然實驗室;「森林—濕地復合體」在東亞享有獨一無二的美譽。
2015年,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毗鄰區一同被列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名錄,該保護區總面積148948公頃,是中國第33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讓李文良欣慰的是,這些年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引進許多先進的技術設備:利用搭載熱紅外成像與多源傳感器的無人機技術,就可以估算出野生動物的數量,對種群分佈和棲息地狀況進行評估,並獲取地形地貌信息;隨著「啄木鳥電子巡護系統」逐步投入使用,巡護數據可以實時上傳、自動匯總,工作效率提升了40%以上。
調查數據顯示,10年間,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保護、科研監測、科普宣教和搭建自然保護交流平台等方式,使其森林覆蓋率從88.4%提昇至94.8%,濕地面積擴大12.6%,駝鹿種群從168隻增至285隻,狼、馬鹿等珍稀物種重現。
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吳寶山稱,濕地佔保護區總面積的42.60%,這一大面積分佈的濕地在東亞同緯度地區極為罕見。良好的生態體系使之成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上的關鍵停歇地與繁殖地。「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連接大小興安嶺的重要通道,動物們在這裡自由遷徙,維繫著東北亞森林生態系統的連通性。」隨著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繼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保護區與俄羅斯卡通斯基保護區、庫茲涅茨克保護區簽訂跨國合作協議,推動中俄蒙生態廊道建設。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敏燕表示,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堪稱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自然教育典範,這裡不僅有資源、有文化,而且有場館和學校,其管理模式為北半球高緯度生態脆弱區保護提供了「中國方案」。◇(中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