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十月二十八日電】(記者關秀英)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二十八日會晤,簽署關稅合作協議及稀土供應鏈文件,並發表「美日同盟新黃金時代」宣言。此舉被視為美日鞏固同盟的關鍵動作,亦引發外界對「日本能否解決美國稀土困境」等問題的關注。
對於美日簽署的稀土合作協議,青年問題學者、察哈爾學會研究員陳洋二十八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訪問時指出,其核心目標是確保稀土這種關鍵礦產的穩定供應。他分析,美日長期將中國對稀土出口的正當管制視為「外交牌」,因此強調合作暗含「對抗中國」的意圖。「美國自身稀土提煉技術並不先進,而日本在這一領域有一定積累──雖然與中國相比仍有差距,但協議簽署後,日本或會協助美國提升稀土提煉能力,減少對華供應的依賴。」
陳洋強調,稀土產業鏈重構需長期投入,短期內難撼動中國主導地位。「中國佔全球稀土開採量百分之六十、加工量百分之八十五,這一優勢源於數十年的技術沉澱與產能積累。美日合作更多是『補充』而非『替代』,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影響力仍不可替代。」
「最高盟友」背後:特朗普的表態與現實落差
特朗普在會談中稱日本為「最高等級盟友」,陳洋認為這更多是「外交姿態」,而非矛盾的全面化解。「這種表述體現了特朗普對日關係的重視,尤其在第二任期欲展現『聯盟領導力』的背景下。但美日之間的實質矛盾並未消失──從駐日美軍費用分攤、日本防衛費提升,到關稅協議的履行細節,雙方仍存在分歧。」
陳洋進一步指出,特朗普的「強人政治」風格也影響同盟關係。「他首任期與安倍晉三關係緊密,因當時的安倍是日本強勢領導者;但現在的高市國內權力根基較弱,若無法鞏固其執政地位,特朗普對其重視程度或打折扣。美日同盟的實際運作,仍取決於雙方在具體利益上的協調。」
美日是否聯手對華?利益算計大於「同盟對抗」
針對「美日是否會聯手遏華」的問題,陳洋表示「需謹慎看待」。他分析,高市領導的日本政府面臨「既要對美示好,又要維護對華經濟利益」的雙重壓力:「日本對美有關稅、安全等領域的依賴,但同時與中國經貿聯繫緊密──若同時弄糟對美、對華關係,將嚴重損害日本國家利益。」
陳洋認為,美日或在中國關切的議題上「有限協調」,但難以形成「全面對抗」。「高市的右翼色彩雖濃厚,但其執政基礎薄弱,更可能選擇『平衡術』:在稀土、安全等領域配合美國,同時避免在經貿、外交上徹底倒向與華敵對。」
陳洋總結,此次美日會晤是「形式上的同盟升溫」,實質進展有限。「日本難以真正解決美國的稀土困境,美日同盟的鞏固也難以阻礙中國在稀土、經貿等領域的發展。」他強調,中方應保持戰略定力,繼續深化與各國務實合作,推動地區穩定與共同發展。「美日的『小步推進』無需過度反應,但需警惕其借『新黃金時代』之名,在貿易、安全等領域對華施壓。」
從稀土合作到同盟定位,美日關係的複雜性再次突顯。正如陳洋所言:「國際關係的本質是利益交換,同盟的穩固與否,最終取決於雙方能否在核心訴求上達成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