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曲)趁熱飲   吳芝		
	
	
澳門的深秋氣溫不冷不熱,令人有種很舒適的感覺,早晚雖然有溫差但並不明顯,前陣子受颱風等天氣影響,試過氣溫「進一步下降」,但僅一兩天,一件風褸已搞掂。深秋入冬,也是人們常說的養生黃金湯水滋補時,很多中醫有自家配製湯料包任君選擇,視乎個人體質進補很方便。
日夜溫差,養生首要重視保暖,尤其肩膊、關節,其次便是飲食要清補,中醫經常講注意健脾養胃、調補肝腎,忌冷飲辛辣刺激。平常飲湯和飲中藥一樣,從小到大,從被照顧到照顧人也是「趁熱飲」的概念,熱指的是微熱燙口當然不成。不過,Threads近日便有網友發帖,樓主指世衛已經將「超過65°C的熱水」歸類為2A級致癌物。帖文一出,不少年青網民大感驚訝,指完全顛覆了從小到大長輩教落「湯要趁熱飲」的概念。亦有網民理性分析「其實冇乜人真係飲到65度以上嘅水……打邊爐反而要注意」。
報道指,世衛的報告指的是當飲用溫度超過65°C的飲品時,可能會造成食道細胞局部灼傷,增加致癌風險。不過,這並不代表喝熱飲一定會致癌,因為依據2A致癌物的定義是指有明確動物實驗證據,也有致癌機制佐證,但對人類致癌性的證據仍然不足。專家亦有建議飲品溫度應控制在60°C以下,待稍涼再飲最為安全,報告亦是提醒民眾避免長期攝取過熱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