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翻閱語文課本中的《論語》選篇,總覺孔子的話語是遙遠的先賢遺訓,字句間滿是時空的隔閡,與日常學習生活相去甚遠。直到初中兩年間,在一次次與知識交鋒、與同伴相處的經歷中,我才逐漸領悟,這些凝聚著儒家智慧的道德準則,並非束之高閣的教條,而是指引我化解困惑、穩步成長的實用指引。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真諦,是我在英語詞彙學習中真切體會的。初一時,我背誦英語單詞總急於求成,常抱著單詞表猛記一小時,妄圖一次性掌握數十個辭彙,以為這樣效率更高。可次日課堂聽寫,那些前一晚熟記的單詞便如流沙般消散,拼寫錯誤連篇,成績始終在及格線徘徊。母親見我焦慮,輕聲建議:「不妨試試孔子『學而時習之』的方法,不求一蹴而就,只求日日鞏固。」我聽從建議調整節奏:清晨通勤途中小聲默誦前日所學,晚間燈下對照單詞表複盤,遇易混詞便抄在便利貼上貼在書桌前。起初覺得繁瑣,可堅持兩周後,聽寫成績竟首次突破九十分,那些曾讓我頭疼的單詞,也漸漸內化為可靈活運用的語言素材。這時我才懂得,孔子所言的「習」,是持續溫習、循序漸進的積累,而非機械重複。這一道理,讓我摒棄了急功近利的學習心態,明白唯有以耐心築牢知識根基,方能在學習之路上行穩致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準則,則教會我以同理心維繫同伴情誼。上學期數學課,老師要求攜帶整理好的錯題本複習,我翻書包時發現,自己常用的錯題本頁數完整、標注清晰,而另一本備用的則缺頁破損,部分演算步驟模糊不清——這本是我特意放在書包角落,準備不再使用的。恰好同桌小宇匆匆跑來,說自己的錯題本落在家裡,急著向我借。我下意識地抓起那本破損的錯題本,剛要遞過去,卻猛然想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嫌棄這本錯題本殘缺難用,不願自己翻看,小宇拿到這樣的本子,又怎能順利複習呢?念頭閃過,我立刻換了常用的完好錯題本遞給小宇,還叮囑他:「裡面有幾道類似今天要講的題型,你可以先看看。」後來小宇不僅按時歸還了錯題本,還在我糾結一道幾何輔助線畫法時,主動過來幫我梳理思路,分享他的解題技巧。這件事讓我深刻明白,孔子的這句箴言,從來不是抽象的道德說教,而是具體的處事指南——不將自己排斥的事物強加於人,多站在他人角度考量,才能讓同伴間的相處更溫暖,也讓善意在彼此間自然傳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誠實態度,更幫我改掉了「裝懂」的陋習。初二數學課,老師講解「一元二次方程應用題」時,我因一時走神,未能跟上解題思路。可當老師提問「是否聽懂」時,我看著周圍同學紛紛點頭,唯恐被嘲笑「反應慢」,便也硬著頭皮舉起了手,手心卻沁出冷汗。課後做作業,那道應用題我毫無頭緒,勉強寫下的步驟漏洞百出,作業本上紅筆勾勒的叉號密密麻麻。老師批改後將我叫到辦公室,沒有批評,只是溫和地說:「不懂並不可恥,可怕的是不懂裝懂、自欺欺人。孔子強調『知之為知之』,正是要我們以誠實面對知識的缺口。」此後,我若在課堂上有聽不懂的內容,便不再顧慮他人眼光,主動舉手提問;課後遇到困惑,也會帶著草稿本向老師、同學請教。漸漸地,我的數學成績穩步提升,上課回答問題時也多了份底氣。原來承認「不知」並非軟弱,而是直面不足、邁向真知的第一步。
如今再讀《論語》中的字句,孔子的道德觀已不再是課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融入我學習生活的鮮活智慧。從每日的知識溫習,到與同伴的相處之道,再到面對知識的誠實態度,這些穿越千年的箴言,始終在幫我修正行為、明晰方向。讀孔子,不是為了背誦古文應付考試,而是為了從先賢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學會踏實學習、真誠待人。那些凝聚著人文光輝的道德準則,終將指引我在成長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走向更堅定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