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海岸線)二刷《悲慘世界》 何志峰
我第一次認識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是少年時聽香港電台一位法國留學生女士做的節目。我只記得她的聲音好動聽,她說的每一個情節我都非常入神。那時約是一九九六或九七年吧。然後是一九九八年的電影,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我非常震撼。
到了二零一二年,由音樂劇改編的電影版上映。這一部節奏明快,同一個故事節奏不同,感覺果然有差別。但故事是不朽的,還是很震撼。雨果將這部小說稱為「宗教小說」,真是不愧這個名號。三十歲前只被劇情吸引,現在到四十幾歲,才開始懂得救贖和寬恕。尚萬強法律上的服刑不代表社會寬恕他,走投無路在教堂偷銀器被神父庇護,這已經可以稱為被神寬恕,但也不代表自己寬恕自己。這種自我追尋的救贖,到中年才慢慢看懂。
並不會無緣無故再看一次。現在看戲都很揀擇,主要是選擇可以讓懂事程度不同的兒童和青少年都能理解、意識良好又深遠的作品。《悲慘世界》應該是青少年必讀。現在有這個好的電影,讓青少年先看也無妨。那晚我們就從晚上十一點開始看,看着看着,少年們目不轉睛。大兒問:「每一個角色都和之後的劇情有關係,每一個人沒有浪費啊。」──是的,每一場戲都剛剛好交代了立場和情緒。再看一次,還是覺得非常精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