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殖」心態等「台獨」叙事 巫永平:是虛假的叙事建構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三日電】(記者劉大煒 張曉曦)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巫永平三日在北京表示,當前,台灣社會存在一種「戀殖」心態,這與被扭曲的片面史觀有很大關係。

 巫永平當天在北京參加「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接受媒體採訪時,他表示,首先要明確一點,日本是以竊取的手段佔領台灣,並將其作為殖民地來統治。自一八九五年起,在日本的國家定位中,台灣始終是一個殖民地。到二戰後期,日本在台灣的建設,更兼具服務向南擴張戰略的意圖。「日本在台灣留下的物質或制度層面的所謂『建設成果』,都是在殖民統治的前提下實施的,其根本目的始終是為了日本的利益。」

 他提到,二戰結束、台灣光復後,日本對台灣的殖民歷史被選擇性重新建構起來。公眾所看到的,往往是日本遺留的物質基礎設施,殖民統治五十年的完整叙事卻被有意淡化,大量台灣民眾曾遭受的屈辱與壓迫被悄然抹去。這種基於片面史觀的人為想象,正是導致如今台灣社會上存在某種扭曲,甚至病態「戀殖」心態的根源。

 「唯有正本清源,才能從根本上矯正被片面歷史豢養的病態心態。」巫永平說,要扭轉這一局面,必須從兩方面著手:一是盡快搶救、記錄仍健在的親歷者的歷史記憶,保存真實的聲音;二是打破目前僅以部份事實放大而成的日本殖民台灣「精英統治史」叙事,糾正被扭曲的史觀。

 巫永平也提到,「戀殖」心態等「台獨」叙事是一個虛假的叙事建構。這種叙事能起作用的前提條件,是島內部份民眾沒有機會接觸更多元的觀點和事實。但隨著台灣年輕人更多通過互聯網了解大陸的真實信息、島內「網紅」通過親身經歷打破民進黨當局的「信息繭房」,以及民進黨當局施政不力招致民眾不滿、大陸實力逐漸增強等因素,台灣民眾也意識到「台獨」是不現實的,主流民意正在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