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南寧出差,不說不知道,原來這是自己人生第一次到廣西,說到底,就是旅行目的地時不大會選擇它,其實這裏的旅遊資源並不少,但定位尷尬得沒有選擇的衝動。
從澳門出發,兩三日的假期總離不開廣東。早茶在廣州,看海去珠海,登山選肇慶,三小時車程內的便利,像打開冰箱就能拿到的汽水,無需過多計劃。而超過一週的長假,則會把目光投向更遠處,去川西看自然生態;往內蒙看草原,或是飛一趟國外,用截然不同的風土滿足假期時光。而廣西,這個與廣東山水相連的鄰居,卻總在各類的選擇裏悄然隱身。
它的距離太微妙了。說遠,從澳門到南寧不過幾小時車程,比去雲南近得多;說近,又沒有廣東城市「說走就走」的便捷,少了那份「週末就能往返」的鬆弛感。就像衣櫃裏那件面料不錯、款式卻不算驚艷的襯衫,日常穿嫌隆重,正式場合又不夠亮眼,最終常被壓在箱底。這種「不上不下」的尷尬,不止在旅行選擇裏,亦見證在商業經營之中。
我們從小就知道,「學霸」與「學渣」同時受到老師的重視,無論正面還是負面,中間的同學往往是千人一面似的,缺乏記憶點。在工作之後,那些親近老闆的固然提前獲利,那些「搞事分子」也因為上級怕惹禍上身,要麼能享受躺平,要麼可以拿到比付出更好的回報;唯獨定位不清的牛馬,繼續被忽視。
產品定位也一樣,旗艦產品再貴,也必然有人趨之若鶩;入門級產品又倍受到青睞,反而中價產品,往往少了那麼一點記憶點。無論人、事、物、地,卡在中間,都容易成了被忽略的選項。其實廣西也不是沒有亮點的地方,桂林的山水、北海的銀灘、柳州的螺螄粉,都是獨一份的寶藏。只是在尷尬的定位裏,光芒暫時被遮住了。
陳奕迅的《浮誇》唱出這種、做不到最優秀而為了要突出的無奈。但到現在更多人會「躺平」,再無追求,又或者,「不被選擇」可能就是這個世代人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