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時,往往聚焦於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制度規範的協調統一、產業合作的深化拓展。這些固然重要,但若要真正打造大灣區利益共同體,關鍵在於構建一種超越地域界限的「灣區精神」,這是一個關乎思想觀念、文化認同與價值信念的深層次工程。
身分認同是一個人對於自我特性的表現,以及與某一群體之間所共有的觀念。作為澳門人,我們習慣以「澳門」作為身分標籤,這個小城承載了我們的生活記憶、情感歸屬和文化根基。然而,在大灣區建設的新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在保持澳門特色的同時,將澳門人的身分認同上升為灣區人的身分認同?
這並非要求我們放棄澳門身分,而是要建立一種多層次、包容性的認同體系。正如一個人可以同時是家庭成員、社區居民、城市市民、國家公民,澳門人完全可以在保持本土認同的基礎上,擁抱更闊廣的灣區身分。當我們開始將灣區的利益與自身利益互為相連,將灣區的發展視為共同成長的機遇,才能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構建大灣區精神,需要多管齊下。首先,透過宣傳教育讓更多人認識灣區、理解灣區。這不是簡單的政策宣講,而是要講好灣區故事,讓居民感受到灣區建設與個人生活的緊密聯繫。其次,是促進深度交流,打破心理隔閡。當澳門青年在廣州創業、深圳求學、珠海工作成為常態,當三地家庭在灣區內自由流動,交流本身就在重塑身分認同。更重要的是,要開放更多機會,引導更多人參與到灣區建設中。參與感是最強的認同感來源,無論是青年創業者在前海建立企業,還是專業人士在橫琴提供服務,抑或是普通居民享受「一小時生活圈」的便利,每一次參與都在強化「我是灣區人」的意識。
澳門在構建灣區精神中有着獨特優勢。作為中西文化交匯點,澳門本身就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典範,讓澳門人天生具備包容開放的文化基因,這種基因正是構建灣區精神所需要的。同時,澳門作為「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在制度差異下實現繁榮穩定的經驗,為灣區內不同制度的協調發展提供了寶貴借鑒。澳門可以發揮平台作用,在文化交流、青年互動、民間往來等方面搭建更多橋樑。特別是在中葡平台建設方面,澳門能夠將灣區與葡語國家連接,讓灣區精神延伸至更廣闊的國際空間。當灣區不僅是中國的灣區,更是面向世界的灣區時,這種身分認同就具備全球視野和時代價值。
構建灣區精神的最終目標,是讓大灣區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內化為灣區人的價值和信念。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政策的持續支持、機制的不斷完善、平台的有效搭建,更需要每一個灣區居民的主動參與和用心體悟。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發展大局中的重要戰略,也是澳門發展的歷史機遇。但歸根究底,大灣區建設的主體是人,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居民。只有當我們真正建立起灣區認同,構建起灣區精神,這個世界級城市群才能展現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