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傳真)寸金厘土  城外天

寸金厘土,空間面積以厘米這麼小來形容,當然不是說人們居住的房屋。因為即如日本納米房,仿似太空囊一樣,僅讓一個人躺進去,活動空間也該有二,三十平方呎。香港赤貧人士蝸居的劏房,一般也有二百方呎吧,用寸金尺土來形容,甚為合適。如今用厘米作修飾,是指市民死後的安息之地,天堂安樂窩。

留澳期間,我曾抽空往香港,乘地鐵往九龍鑽石山火葬場,拜祭幾年前猝亡的至親。先人骨灰安置所是數幢Y字形樓房,六,七層高。初去時不懂乘升降機, 硬撐幾層石階,左轉右轉,氣喘吁吁。但見骨灰箱密密麻麻,星羅棋布,如海如山,絕大部分的面積是一呎丁方,可安放骨灰瓶,卻不是我們搜索的目標。

抵達第四層,親屬引領我們向最低處尋覓,這才發現,下面幾行全是一塊塊卡片大小的不鏽鋼橫匾,上刻姓名,生卒年月和極小的圓形遺照,至親的靈位就在其中。

弔唁條件與既定的相若,牌匾前裝置了貼地的長石板,可供擺放水果祭品,並設有固定香座,供焚香點蠟燭,鄰近也有大型焚化爐,可燃燒祭品冥鏹。

拜祭完畢,心存疑惑,骨灰箱的體積只有幾平方吋,僅比火柴匣大一點,怎可以存放人體骨灰呢!親屬解釋,香港各處公共骨灰存放場,早已插針不入,沒有空缺。倘若光顧私人骨灰龕,每個動輒數十萬元,不值得,不划算。退而求其次,申請微型骨灰盒,雖只有一掌之地,聊勝於無,也絕不容錯失。

何況,現今潮流,是死後奉行天葬。屍體焚化後,會按死者的遺願,把骨灰撒向江河山野,或骨灰場的種植庭院,滋潤花樹生長,僅留象徵性一小撮,供憑弔。

人滿為患,地方淺窄,生生死死,幾無立錐之地,這是現實的寫照。從佔地甚廣的土葬,變為火葬,從完整的屍體骨殖,到只留微乎其微的骨灰,全因環境變遷,消費高昂所致。人無論活着或離開,均無理想滿意的居所,這是發展趨勢的必然,也是生活現況的可悲,令人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