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鏡人語)澳門大橋通車隨想  海浪

    十月一日,第四座澳氹大橋,澳門大橋,正式通車,與澳氹間的首座跨海大橋,嘉樂庇總督大橋的啟用,剛好五十年。從那年開始,澳、氹、路三地終於連成一體,結束渡輪往返的歲月。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氹仔、路環還是孤懸在澳門半島南面的兩個小島,其中,路環又會因潮退水淺,不能通航,而成為孤島,如此情況,卻不是偶然,每月約三分之一天數,會出現兩、三小時以至半天的停航,是為常態,給路環居民出行,造成極大不便。

     那時,父親任職石排灣,每逢週日回家,可是,倘遇上停航的日子,父親就早晨回澳,午飯後說罷:「無水(即退潮)要早點走。」便匆匆離去;間或延至午夜十二時半的尾班船才回去,到達路環時,已是凌晨一時多,他背着行囊,一手擎杖,一手拿手電筒,沿着岸邊灘塗,蠕蠕而行(那時未有石排灣馬路),回石排灣住處。如若停航時間更長,父親就索性週日不回家了。所以,我們也常去路環,每於週末放學後,趕上停航前的中午十二時半船,往路環去,就在我們抵達石排灣後不久,門前岸邊,即今之聯生工業邨位置,潮水退去,出露大片灘塗,路環便成為孤島。那些年的離島風情,今之年輕人可想像得到?

     迨一九六八年,路氹連貫公路通車,路環便不再孤獨,但澳氹之間,還是以渡輪來往,交通依照不便,路氹之間,亦無公交行駛,市民去路環,仍是乘坐渡輪,於是,就有年輕人為挑戰難度,顯示體能,從氹仔碼頭徒步去竹灣;每逢週日,就有一群群的青年男女,路過石排灣,向竹灣進發,他們或步履遲緩,或汗流浹背,也許,這還是他們的首次遠足呢。

     當然,對路環居民而言,出行已便捷了不少,他們可以去氹仔看電影(那時氹仔還有家戲院名海寶),又可以隨意經氹仔往來澳門,更有人因趕不及回澳渡輪,重酬請人「飛車」往氹仔,追趕渡輪回澳,說道僅十分鐘就趕抵氹仔碼頭,追上渡輪回澳云云。

     其時,嘉樂庇大橋正在興建,每次乘船,我們都看看它的進度,憧憬大橋落成之日,就可以暢行無阻地往返石排灣。幾年後的一九七四年的十月五日,嘉樂庇大橋通車了,那天早上,我跑到橋頭,只看見黑壓壓的一大群人,我只能站在外圍,良久,才聽到鑼鼓聲響,金龍醒獅,齊齊起舞,人群漸漸散去,我只能目送金龍蜿蜒上橋,渡海而去。

     自此以後,我們都是乘公交車去路環,不用再看船期。由於石排灣是公交必經,因而不再默默無聞,也不再杳無人煙。此外,公交又新闢了黑沙新線,黑沙海灘,便成為澳門市民最熱門的郊遊勝地了。

     如今,路氹兩島,已連成一塊,石排灣的社屋、經屋群,已是離島最大,人口最多的社區,年內,輕軌開通,石排灣的交通將更便捷,不再是不為人所知的山旮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