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生活誌)飲飲食食   甘遠來

在北京求學,便捷的數字生活使我越發的變得像一個懶人。學校裏有七八個食堂,每到飯點人頭湧湧,如蟻穴一般。下課時,不想與人貼身肉搏,便總會叫外賣。

飯點時才點外賣,要等候一段時間,短則半小時,長則一個多小時,才能送達校園。吃過幾次虧後,便懂得事先在下課前二十分鐘下單,這樣下課後走到外賣集中點時便剛剛好送達。然而,挑選外賣也是一件難事。

胃腸的飢餓提醒我要吃飯時,我便如同機械人一樣,先在福利平台領取外賣紅包,再點開外賣軟件,不外乎黃色袋鼠和藍色小e兩間。商品——不是食物——商家的食物圖片製作得遠比食物本身要用心,點外賣往往是一場豪賭,同樣的食物款式,但截然不同的口味。琳琅滿目的商品沒有實感,我稱之為「數字食物」。

外賣吃久了,總覺得乏味,心靈和口味空虛。大四的時候便回歸食堂的懷抱,大四空閒,沒有課上便提早到食堂搶佔先機,看着一盤盤新鮮烹調好、從廚房裏抱出來的飯菜,色澤光亮、菜肉充實、白煙輕飄,構成一幅美好的餐前圖景。請飯堂阿姨下勺,勺起飯菜的第一羹,如同舀起西瓜最甜的中間芯,這樣也能滿足一點點心靈的飢餓了。

回到澳門後,就沒有了吃外賣的習慣了。家庭溫馨,父母為我煮好飯菜,雖然有時千篇一律,但讓我的心靈大大滿足。這是數字食物無法取代的溫度。(Z世代小傳‧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