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十一月二日電】(新華社記者王賢思、許萬虎)二十四歲的孤獨症患者多多每天上午十點到店,從容地換上圍裙、戴好工作帽,在熟悉的咖啡香里開始新一天的工作。這是他的「領地」。
這間位於雲南省昆明市的初星咖啡屋,點亮了不少像多多這樣的孤獨症患者的「就業夢」,幫助他們找到自我價值,在收穫成長的同時融入社會。
多多從小被診斷為孤獨症,語言障礙如同一堵高牆,將他與人群隔開。他敏感而脆弱,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忍受城市的嘈雜,哪怕是輕微的聊天聲也讓他焦躁不安。
那時,母親李愛萍總帶著愁容,不知孩子的未來何去何從。「總是待在家裡,情況只會越來越糟。」母親曾試圖為他找點事情做,但四處碰壁。
二零二一年,一個消息從社區傳來:初星咖啡屋將為孤獨症群體免費提供培訓和工作機會。李愛萍孤注一擲,帶著多多,忐忑地走進了這處陌生空間。
剛開始,多多對咖啡機蒸汽聲極度排斥,每次啟動機器,他都神情緊繃。在咖啡屋主理人符欣和母親日復一日的支持下,他漸漸學會與聲音和解,也愛上了手中的咖啡杯。
如今,多多儼然成長為一位「小師傅」:手腕輕輕晃動杯子,奶泡在深棕色咖啡表面畫出「之」字形,最後聚成一顆心的模樣。
「拉花」完美收官。他微微低頭,將熱騰騰的咖啡端給客人,然後默默轉身,回到工作台細心擦拭水漬,動作流暢,神情專注。
孤獨症患者被稱作「星星的孩子」。常來光顧的老客感慨,這間面積不大的咖啡屋,藏著「星星的孩子」閃爍的夢。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孤獨症患者約一千萬,其中兒童約二百萬。「如何幫助他們獲得生活技能,體面平等地融入社會?」這是符欣思考很久的問題。
多年前,符欣曾遇到一位重度孤獨症孩子,在與他深入接觸中,她看到了「改善的可能」。於是在回昆明創業後,她把公益融入生活,開了這間初星咖啡屋。
開業至今,初星咖啡屋已培訓五十多名學徒,年齡二十至三十歲不等,大部份患有孤獨症。目前已有十三個「星星的孩子」順利通過培訓,去往其他分店從事咖啡製作、烘焙等工作。
來店裡喝咖啡的人,回頭客居多。他們除了喝咖啡,也會盡己所能,在業餘時間教授繪畫、英語、籃球等興趣技能。
多多現在的日程滿滿當當,上午製作咖啡,下午學習新技能。「他雖不善言辭,但行動力非常強。」符欣說,看到多多的變化,其他家長看到了希望,開始挖掘自己孩子的天賦。
「孤獨症群體儘管生活在與常人略有不同的頻率中,卻擁有不輸任何人的心靈深度和生命價值。」符欣相信「觀察和互動」的力量,正因如此,她發現了多多超乎一般人的耐心和手工的靈巧。「五分鐘內,他能完成一幅素描,還能比照圖片完成一幅『手撕篆書』。」
符欣把這些作品帶去義賣場,鼓勵多多通過創作增加收入。當地黨群服務中心也開設了「星星畫廊」,通過展示並義賣畫作,幫助店裡更多「星星的孩子」邁向自立。
「咖啡屋是一扇窗,通向理解和接納。」符欣笑著說,「每次與客人溝通,或許通過語言,或許通過肢體,心靈間的交流漸漸實現了。」
初星咖啡屋也是孤獨症患者父母的港灣。「家長也需要社交。當帶著孩子和其他幾位家長一起參加活動時,我們能交流生活點滴,也會互相幫忙照看孩子。」孤獨症兒童梓堯的媽媽說。
在中國其他城市,專門為孤獨症患者開設的咖啡屋也在興起。越來越多的社區、特殊學校負責人前來初星咖啡屋參觀考察,他們希望能將這一模式複製到各地,拓展到更多領域,幫助更多特殊孩子走入社會。
在社會層面,由孤獨症患者家長發起成立的幫扶機構越來越多。它們提供信息諮詢,為家長再就業提供相關培訓和崗位對接,為「星星的孩子」從入學、實習到就業提供支持,讓他們有尊嚴地融入社會生活。
事實上,中國的孤獨症康復訓練體系正在不斷完善。以貴州為例,孤獨症早篩體系逐漸建立,提供孤獨症康復訓練服務的機構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