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理就是這樣,不過我們自己不感覺、不注意罷了。我們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在變,不但我們身體在變,思想也在變。像剛剛答應你的話,過一下便後悔了,這就是「變」;所以說一闔一開謂之「變」。這個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隨時都在變化之中;天地間沒有不變的事、沒有不變的人、沒有不變的東西。就是因為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凡是好的大家都希望不要變。像人類的感情,我們都希望愛河永浴,希望它不要變;年齡不要變,永葆青春等等……可見人永遠都是那麼愚蠢!但如果我們懂了這個道理:天地間沒有不變的事物,變是必然;沒有不變這回事!所以孔子說:一闔一開謂之變。亦因為「變」,才有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都在變化中,故西方對《易》經的譯名便叫:「變」化的書(Book of Changes / Yi Jing)。
那《易》是如何談「變」呢?天地之變盡於六(爻),故《易》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所謂「六爻卦」就是「重卦」,為甚麼是「六爻」?前面曾經說過,先賢哲人,不知哪來這麼高的智慧,幾千年前就知道了宇宙間的任何變動,沒有超過六個變動階段,這也能以現代的文明科學作解釋的。就卦的六爻解釋,便要特別注意這個「動」字(即實際操作中的「動爻」),宇宙間的事物隨時在變動,有「動」就必然有「變」,「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所謂「三極,即為天、地、人(前述六爻卦中,自上至下,二爻一組為一極,乃言「天、地、人」者也。三極亦有、陰陽,天有陰、陽;地有陰、陽;人也有陰陽)。為甚麼要用六爻?孔子的解釋是:三極之道也,這個「道」,不是修道之道,是「法則」的意思。所以八卦要有,是天、地、人三極「陰、陽變化」的法則。
《易》中的卦象,大原則是從象數來的,是科學的。可是一到周文王,尤其到了孔子寫心得報告時,才把《易經》的道理拉到人文哲學上來,後來就成為儒家思想的根源,而形成中國文化的正統(其實不然,皆因於漢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然。)
時間性對事物的影響不言而喻,如:時來運轉,時不我與,時光飛逝……,掌握時間(古代名之「宇」)這一機遇便尤為重要。而事物所處空間(古代喚其為「宙」)的位置,也同樣會影響著它的得失、成敗。所以《易》談「位」有著重要論述;「當位」、「不當位」有著截然不同結果。
前述「六爻」中,奇數為陽、偶數為陰。故「初爻」若為陽爻,便是當位,反之若為陰則不當位;「二爻」當位應為陰,若是陽爻便視為不當位;其餘三、四、五、上爻者……亦作如是觀。這當位與否在「六爻預測」中佔事物求解答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