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萬象)西北文化地標見證絲路繁華 艾福梅 程楠

 十月,位於中國西北的寧夏冷意漸濃,但在固原博物館,「文博熱」並未消減。

 在「鎮館之寶」鎏金銀壺和凸釘玻璃碗展台前,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仔細觀察著這兩件沿古絲綢之路遠道而來的「進口貨」,其展現出的精湛工藝和異域文化特徵引來無數讚嘆。

 鎏金銀壺壺身雕刻著古希臘神話中特洛伊戰爭的故事,鑄造工藝卻來自波斯薩珊王朝,在固原南郊李賢夫婦合葬墓中被發現,見證了三大文明通過古絲綢之路深度交融的歷史。凸釘玻璃碗則展現了波斯薩珊王朝精湛的玻璃製作工藝,雖在地下埋葬千年,但依然晶瑩透亮。

 「北周時期,固原被稱為原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商貿重鎮。從地中海到中國,善經商的粟特人駕著駱駝,走過了一個又一個國家,他們帶著琳瑯滿目的外國貨物,也帶來了一路上的見聞。」固原博物館講解員趙紅說。

 作為中國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之地的固原,有著豐厚的文化遺存,見證著曾經繁榮的絲路盛況。

 須彌山石窟就是其中之一。該石窟始鑿於北魏時期,其後歷代均有擴建修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現有162個洞窟,500多尊保存較為完整的造像,分佈在連綿2公里的8座山峰上。

 導遊潘蓉幾乎每天都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一場講解兩小時,旺季時都沒有歇腳的時間,最多時一天能講4場。「現在越來越多的遊客對石窟感興趣,他們不僅要近距離看氣勢恢宏的石窟造像,更想通過專業的講解瞭解石窟開鑿背後的絲路故事及佛教文化。」潘蓉說。

 從固原向西行千餘公里,就到達甘肅河西走廊的敦煌。在這裡,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照亮了千年的文明交融。

 美國漢學家史瀚文是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位全職外國研究員。自2018年到這裡工作以來,他在敦煌石窟藝術資料的整理和研究上一步一個腳印,還不遺餘力向海外推廣莫高窟的價值。

 在史瀚文看來,敦煌不僅展示了獨特的中國文化,還展示了絲綢之路上不同文化的融合,是中國呈現給世界的寶貴禮物。

 走進莫高窟第285窟,抬眼望去,源於印度與中國、佛教與道教的不同形象共處一室,姿態各異而和諧。「千年莫高窟,神奇又美妙,能夠把外來文化與中華文化融合在一起,呈現出獨特的文化藝術形態。」史瀚文說。

 如今,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敦煌再次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薈萃的重鎮。「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把過去延續到未來。」史瀚文說。

 嚮往敦煌的不止學者,更有眾多普通遊客。敦煌市文旅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敦煌市旅遊接待1682.93萬人次,相比2022年增長427.05%,實現旅遊收入156.22億元。

 如此耀眼的旅遊業成績單,核心密碼在於敦煌以獨特豐富的文化和旅遊資源稟賦為基礎,不斷向其他行業領域拓展融合,形成了「旅遊+」、文旅融合的多元化、全方位的發展格局。

 在敦煌夜市,沙州食驛佔地1000多平方米,共有店舖和攤位30餘家。今年旅遊旺季,食驛濃濃的煙火氣,每天都能吸引數千名遊客前來逛街、嚐鮮。負責人陳麗松說,每天晚上9點到12點之間,食驛的遊客承載量一直是爆滿狀態。

 固原市同樣立足區位優勢,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讓更多特色產品「走出去」。

 乾旱少雨、氣候冷涼、無霜期短的自然條件為固原市種植冷涼蔬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經過多年發展,如今,當地冷涼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52萬畝左右,年總產量200萬噸左右,總產值達55億元。這些冷涼蔬菜「搭乘」冷鏈車奔赴廣東,乃至香港市場,深受當地消費者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