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學生參加北京畢業旅行,回來後要寫一篇遊記。是次旅行既是愛國之旅,又是歷史文化之旅,更是友情之旅……人在旅途,百感交集,若是悉數落諸筆端,反而可能面面不到。因此,我建議學生不妨立意先行,圍繞一種情感進行選材,這樣便於謀篇佈局。
課上,我展示了範文《京味兒》,該文正是從人情、建築,從街道、佳餚,從國粹、戲劇中提煉出「京味兒」的線索,在行文中反復詠歎,令人回味無窮。我希望學生也能採用「一線串珠法」來完成對主旨的表達。具體做法如下:首先,確立中心,明確方向;其次,選取「線索」,可以是具體的物體、事件、人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時間、空間或思想感情;然後,準備「珠子」,圍繞線索,精心挑選相對獨立卻有內在聯繫的事例、場景、畫面等;最後,巧妙串珠,按照時間順序、空間順序或邏輯順序來安排文章的結構,包括開頭、發展、轉折和結尾,使各片段形成有機整體。這種寫作方法高效,而且富有創意,能使思路更加清晰,結構更加緊湊,從而增強文章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在這次寫作中,學生有意識地抓住一條主線來寫,或是以小標題來分板塊,或是緊扣主題重複關鍵句子,使其成為連接材料的紐帶,亮化主題的按鈕。無疑,學生對友情最有感觸了,筆下無非寫坐火車、登長城、聯歡會等場景。如果說這些場景是「冰糖葫蘆」,那立意就是串起這根「冰糖葫蘆」的「竹籤」。李卓衡同學的《飄着京味兒的情》以「寒冬裡最醇厚的情誼」為主旨,選擇了「齊驅」「登高」「聯歡」三個場景,娓娓道來,流露真情實感,通篇文章寫得有血有肉。不過,也有同學沒有緊扣中心來寫,以致出現記流水賬的傾向。不論是按時間順序來寫,從第一天開始回憶最深刻的事情,還是按空間順序來寫,從第一站開始數落最難忘的場景。這種敘事腔調千篇一律,最後難免落入窠臼,癥結在於沒有確立中心思想。
由於這是一次同題創作,文體均為遊記,寫作素材大同小異,所以取勝之道在於謀篇佈局。選材若是涉及多個場景,可以採用橫向組合法來組材;選材若是聚焦單個場景,可以採用縱向挖掘法來組材。我總建議,寫作應該「小題大做」。很多同學喜歡寫登長城的經歷,可惜缺乏創意,原因在於:一是觀察不夠仔細,細節呈現不夠細膩,所見之景大同小異;二是感悟不夠獨特,無非是發一回「到長城做一回好漢」的感慨;三是見識不夠深刻,未能結合長城的歷史文化底蘊來寫;四是想像不夠豐富,不善於採用虛實結合手法,以突出層次感。故此,學生若能多維思考,從最真切的體驗入手,將寫景、詠史、抒情的寫法融在一爐,寫作對象即使單一,也能寫得與眾不同。
其實,無論採用哪種篇章結構,我更希望學生能找到一根獨特的「線索」。袁嘉意同學的《紅城》從七色之首的「紅」字入手,以故宮、頤和園等古建築的赭牆寫出古帝遺威;以盧溝橋的赤血長流、紅旗再臨寫出先烈偉業;以尋常巷裡的冰糖葫蘆、臉上赤羽寫出老城新貌。結尾收束線索,深化主題,「紅色瀰漫在北京,流淌在人們心中」。作者圍繞一種色調精心選擇三個場景,由古至今進行鋪敘,意蘊逐步深化,這種視角新穎獨特,起到執一馭萬之效。其實,除了顏色,同學可以聚焦味道,譬如從烤鴨的香、果脯的甜、豆汁兒的酸等角度入手,深入挖掘北京的美食文化。同學還可以聚焦聲音,譬如從古跡的風聲、胡同的吆喝聲、天安門的歷史回聲等角度入手,深入挖掘北京的歷史文化。推而廣之,一塊石磚、一片落葉或是一份紀念品,均可以將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或情感體驗融在一起。故此,精心設計一條線索,文章將會顯得別開生面。
在敘述性的文體中,無論是散文、小說,「一線串珠法」不乏少見。朱自清的《背影》就是抓住了父親形象的特徵——背影,把父子情深表現得淋漓盡致。「背影」在文章前後出現四次,情況雖然有所不同,但是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總之,在閱讀中熟悉「一線串珠法」的使用,潛移默化之後,相信同學在寫作中也能遷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