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藏糧於技端牢「中國飯碗」 張泉

 一批批優質高產的良種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無人機、遙感技術助力黑土地高效利用、病蟲害防治,「智慧農業」描繪現代農業生產新圖景……

 2024年,中國科技創新成果在農業領域加速應用,持續為農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助力端牢「中國飯碗」。

 種子是農業「芯片」。端牢「中國飯碗」,培育良種是關鍵。

 又好吃,又能抗赤霉病!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團隊選育的小麥新品係「中科163」和「中科163A」近日因優異表現受到關注。團隊使用分子設計育種技術,使新品係具備了優異抗赤霉病特性,同時還有力提升了育種效率。

 而在不久前發佈的另一項育種新策略中,中國科研團隊使用自主研發的基因編輯技術為作物安裝「溫度感應器」,培育的水稻、番茄新種質在正常農業生產條件下大幅增產,在高溫逆境下保持穩產。

 2024年,中國農業育種領域收穫頻頻。「南繁硅谷」建設不斷提速,太空育種加速發展,作物種質「資源庫」不斷拓展,分子設計、基因編輯育種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助力保障糧食安全。

 與此同時,甜脆可口的散花型西藍花、酸甜爆汁的櫻桃番茄等品類繁多的新品種,不斷豐富著人們的餐桌,讓大家在「吃飽」的同時更「吃好」。

 「我國大批農業科技工作者長期耕耘、攻堅克難,使我國在育種領域有著深厚的技術儲備。越來越多的良種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將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品質提升提供有力支撐。」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韓方普說。

 無人機、遙感技術等科技手段加速應用,持續為農業生產賦能。

 地塊坡度、土壤類型、乾濕狀況、地力情況……在北大荒集團友誼農場,透過智能管控平台的屏幕,每塊地塊的情況一目了然。這得益於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三江示範區團隊開發的「地塊畫像」技術。

 科研團隊利用天空地立體監測技術,獲取了高精度的地塊數據。「有了這些地塊數據,我們可以對不同地塊精準施策,為黑土地有效保護與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撐。」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劉煥軍說。

 基於「地塊畫像」技術,團隊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改造為「三保田」,快速提升了白漿土旱田綜合產能,還能根據地塊肥力變化開展精準變量施肥,提升農業生產效能。

 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加速與農業生產融合,「智慧農業」的新圖景徐徐展開。

 農業無人飛機、「蟲臉識別」智能傳感器、荔枝採摘機器人等「黑科技」競相湧現;中國自主研發的「慧眼」天空地植物病蟲害智能監測預警系統,能對20餘種重大病蟲害開展多尺度動態監測預警;借助無人巡檢機、無人駕駛拖拉機,搭配智慧農業系統,一個人就可輕鬆管理上千畝地……

 近期,農業農村部印發《農業農村部關於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加速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力爭農業生產信息化率到2030年達到35%左右,到2035年達到40%以上。

 關鍵核心技術全面突破,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農業全方位、全鏈條實現數字化改造……藍圖繪就,未來可期。端牢「中國飯碗」,科技必將持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