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中發展自己所長   王韋

 近年來,世界各國都存在就業難的情況,對於剛出學門的大學畢業生也不例外。於是有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抱著「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不斷追求著更高的學歷。近年,有學者調查發現︰認為「高學歷會對今後事業發展起到很大作用」的人佔受調查者總數的約百分之六十一,一年後,該數字上升到約百分之六十八。因此社會流行這樣的口頭禪:「學士不入流,碩士滿街走,博士才能抖一抖。」

 但如今在求職過程中,一張畢業證書早已成了一個參考的基本要素或者說是一塊「敲門磚」。其實有較高的學歷只能證明一點︰此人受到過正規教育,有系統學習的條件和良好的學習環境。但是這個人究竟在學校學到多少的知識,並不是學歷能證明的,因為學習成績也有好壞之分。

 有位大學教授曾經去過多家高校聽課,也給大學生做過多次的培訓。他不時見到上課時講師在台上講的唾沫橫飛,自我感覺良好,可是學生卻在下面「自我學習」,有的聊天,有的發短訊,有的看小說,有的打瞌睡,更有不知去向的曠課者,而真正認真聽課的似乎也沒幾個。而到了考試時,學生們作弊的手段更是八仙過海……

 而在台灣,也有一些報紙披露:「前幾年錄取率已高達九成以上,所以出現十八分可以上大學的現象。……今年各大學考試分發招生名額八萬三千二百七十個,卻有八萬三千多人選填志願。今年錄取率再達百分之百,已經創造了零分上大學的條件。」

 還有報道說,一些就業服務中心最近在為某公司徵才時發現:「部分大學畢業生英文字母連大小寫也分不清楚,廿六個字母拼不出來的亦大有人在;還有女性求職者穿超短迷你裙、露背裝面試……考的是國中程度的簡單英數,但在二百六十三名求職者中僅有三十五人通過筆試,合格率連一成都不到;然而卻有求職者抱怨,根本沒準備考試,以為只是丟履歷表就好,廠商無奈的說,考試只考細心度,而且國中程度的試題,大學生還要準備的嗎?」可見如此水準之低的「學士」又怎能應付工作?

 現代社會各個行業無論做甚麼都與經濟效益掛鉤,教育方面也不例外。除了名牌大學以外,有些大學招生時,存在著報名人數不足的情況,為了保證學校必要的收生率,於是來者不拒。同樣地,無論成績如何,畢業證書亦照派,因為如果一部分學生畢不了業,那麼以後來報名的學生只會更少。

 我有一位在美國的親戚,他從小到大在校學習成績都是優秀的,讀書讀到近四十歲,共獲得兩個學士學位,兩個碩士學位。然而,投身社會工作後,換了幾家公司,最長的也只做了一年多,在美國這樣講求工作實效的國家裡,只有文憑,沒有工作能力和經驗,拿著更多的文憑又有何用?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工作是需要一定經驗的,因此,有的老闆不願意請新的畢業生,也增加了新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難度。

 綜上所述,拿著一張普通的大學畢業證書,工作能力又差強人意的人,其實不如發展自己的專長更切合實際。

 美國的億萬富翁比爾‧蓋茨,小時候就對計算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在中學時期修讀了一些課程,把這些時間用在編程的研究上,他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專注。他下定決心做一件轟轟烈烈的事,從中找到樂趣。他十七歲時,創辦了第一家軟件工程公司。

 到了二十歲時,他毅然從哈佛大學輟學,創辦了微軟。三十一歲時,成為世界首富。三十八歲時,就成了億萬富翁,但他沒有停下創新的腳步。在整個職業生涯中,蓋茨為世界各地的慈善事業捐出了近三百億美元。但如果從蓋茨輟學後取得成功的經歷,推斷有抱負的企業家都應該效仿他,那就大錯特錯了。蓋茨追求自己的理想得到成功,是通過幾方面的結合,包括哈佛級的智商、幹勁和運氣等。

 台灣漫畫家蔡志忠連高中都未畢業,他通過漫畫將中國傳統哲學與文學作出了史無前例的再創造,其作品被譯成二十四種文字,三十六種版本,受到廣大讀者歡迎。

 蔡志忠生長在一個貧窮的農家,他小時候去教會接觸到西方文化。五歲的他就立志長大做一名漫畫家。他執著地追求自己的夢想,曾說過:只要一天有個饅頭,我就要畫畫一輩子。

 初一時,他就看了許多世界名著,這對他日後從事漫畫工作有極大幫助。他從十七歲開始畫漫畫,一直感覺漫畫是一種最具親和力、最容易打動讀者的武器。

 蔡志忠認為:我們一生下來就是我們自己了,儘量朝自己喜歡、自己能夠做的去做。如果不知自己喜歡甚麼?他建議拿一張A4的紙,在左邊寫自己最拿手、最喜歡的,在右邊寫自己最不拿手、最不喜歡的,全列出來之後,就可以看到那一條路適合自己了。哲學家佛洛姆說,每個人被父母生下來,但每個人又自己重生一次。所謂重生一次,就是找到自己的道路。他的看法是:「找到自己的道路,做最好的自己最重要,賺錢不是目的。」

 他認為自己「幸福」,意味的是:那個年代他的父母沒有要求小孩要念中學、念名校,甚至沒有要求小孩考及格,他們只是要求「看懂報紙就好,看懂文字就好」。所以,他從小就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一些有識之士曾經做過一個學術研究:他們找了一千五百位將讀MBA的人,問他們來讀MBA是為了追尋甚麼目標?大部分的人說,是為了賺更多的錢,小部分的人是為了理想。多年之後,他們又把這一千五百人找到,看看到底這些人誰發財了?結果,最後這些發財的人,百分之九十八都是當初為理想做事的,只有百分之二是為錢做事。所以,就算立志想要賺錢,也要找到自己理想;找到自己愛做的事,才會賺錢;如果只是為了賺錢而賺錢,那反而賺不到錢。

 我們一些學生的家長,也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幫孩子選擇升學志願。孩子除了在學校上課之外,課餘家長還要找老師給孩子補習文化課、學樂器、繪畫等,希望孩子由學士到碩士再到博士這條路走下去,因此把孩子的業餘時間安排得滿滿的。由於一些孩子不是自願學習的,所以他們感到生活枯燥無味,從而產生了厭學情緒。

 蔡志忠認為:每個人都是天才,只是父母、老師教育得不好,思考的方式不對。思考的重點,不是去想答案在哪,而是去想問題在哪。今天的孩子不幸的是,父母要求得太多,以為文憑越多越好。其實,我們該找到自己,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人生,不是「一切朝錢看」。現在社會有一種現象,做麵包做得最好的、種出最好的稻米的農民……都能得到肯定。過去幾十年,中國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現在回到「行行出狀元」的時代,這樣很好,使每個人都可以走自己的路。每個人要及早找到人生目標,發展自己所長。知識不完全來自於大學,更不是來自於一紙學歷,還需要來自生活與工作實踐中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