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中國現代科技為傳統農業注入新活力 宋常青 張文靜

 當現代科技遇上傳統農業,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中國多地的探索給出了答案:田間果實豐碩,農業發展活力十足。

 一種以傳統中藥材為原料,結合現代生物製藥科技手段而製成的生物農藥正在甘肅、陝西、四川、雲南、福建等十餘省推廣應用,廣泛應用於蔬菜、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近360萬畝。

 這款生物農藥由蘭州交通大學天然藥物開發研究所研發。該所負責人、教授沈彤介紹,生物農藥是全球性大型化學農藥和生物技術公司的投資發展方向。和化學農藥相比,生物農藥屬於天然農藥,既可以有效防治農作物病蟲害,又能保障食品安全和農業環境。

 「拿芹菜的常見病害葉斑病來說,如果不提前預防,會嚴重影響芹菜產量和菜農經濟效益。」沈彤說,近年來,他們在甘肅省武威市、張掖市、酒泉市日光溫室的番茄、辣椒上使用生物農藥,讓番茄灰霉病、辣椒白粉病不發生或較輕發生,生產的番茄、辣椒果型好,平均增產10%以上。

 現代科技的助力,讓傳統農業變得更加智慧美麗。地處中國西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的百益億農國際鮮花港有限責任公司,建起了一個20萬平方米高新智能溫室,專門生產鮮切玫瑰。

 工廠裡,一株株玫瑰的上方,懸掛著一盞盞泛著粉紅色的LED燈。這項補光技術能根據玫瑰的不同生長階段,調整光源,以提高玫瑰生長速度、品質和產量。集中供暖的天然氣鍋爐房能收集天然氣燃燒時排放的二氧化碳,並排放到溫室裡,促進玫瑰更好地完成光合作用,並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企業副總經理李澤田表示,科技在鮮花種植中的應用有效提高了鮮花產量和品質。企業平均每天產出約20萬枝鮮切玫瑰,帶動當地500餘人就業。

 現代科技的融入,讓傳統農業變得更加高效便捷。作為傳統農業大國,中國近年來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和自動化的研究,以此破解農村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在上海市金山區亭林鎮的點甜農場裡,一名「00後」工程師拿著遙控器,與機器人一前一後「走」在田埂上,遠遠望去如同在「放牧」一匹「鐵牛」。

 上海點甜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金悅和團隊成員研發了多款農業機器人,覆蓋從播種到收割的各個環節。比如,他們通過5G、圖像識別技術和大數據系統,使研發的採摘機器人可以「秒算」出農作物果實與機器人間的距離,並把有關指令傳達至機器人手臂,實現快速採摘;他們研發的除草機器人既能準確分辨出草和農作物,也能指揮除草刀具除去雜草,大型機器人一天除草可達500畝左右。

 王金悅認為,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面臨著許多挑戰,農業的數字化轉型改變了過去僅靠人力的勞作方式和傳統農場的生產結構,有效彌補了從業人員缺少問題。

 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4%,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3%。

 上海交通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農村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正偉認為,中國在農機技術領域取得的成果,不僅體現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和先進的技術水平,也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通過採用中國的農機技術,這些國家可以降低對人力資源的依賴,提高農業生產的自動化程度和勞動生產率,有效緩解勞動力短缺帶來的生產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