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檔案室)中日女排奧運路  林老師

上世紀七十年代,一系列運動電視劇傳到香港,《青春火花》、《綠水英雌》、《紅粉健兒》、《足球小將》等劇集,每吸引中學時期的筆者,安坐鄰家電視機前,幾至廢寢忘食。其中最引人入勝的是《青春火花》這排球劇,主角蘇尤美,張瑪莉,馬志教練等人物,劇中的「鬼影變幻球」,「移形換影攻擊球」等情節,令小孩在街頭巷尾爭相仿效。

二戰後,日本輕工業盛行,一支經大松慱文(綽號;魔鬼教練)培訓,由紡織女工組成的「日紡貝塚」排球隊,當年便雄霸日本女排壇。

這支後來被喚作:東洋魔女球隊集訓時有口號:練不死便往死裏練。她們並非光說不練,她們揚長避短:避去身材矮小短處、先練好防守,當中以魚躍(翻滾)式救球最見效,加上利用多樣創新的如勾手,飄手等發球技術,配合刻苦的鍛煉,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便在世界女排壇崛起;更在一九六四年東京奧運擊敗昔日霸主前蘇聯女排,成亞洲第一支奪得奧運金牌的隊伍。自此女子排球打上一九六四年東京奧運成為獎牌項目後,日本、前蘇聯一直為女排壇霸主。

上世紀七十年代田中角榮主相期間,中日雙方體育交流頻仍,除大家強項的乒乓球外,最值得中國借鏡便是排球運動。

毋庸置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九人,六人排球不算太差,但長期與世界強隊缺乏交流,固步自封,豈有提升。在世界強隊創新技術的衝擊下,急於拜師求藝的殷情熱切下,請來東洋魔女的師尊們(如山田重雄等)到中國設帳授徒(第一代輝煌女排主帥袁偉民便是其中受益一員),早期中國女排球員與日本球員身材相若,戰術亦宜,幾年砥礪,臥薪嘗膽,中國女排開始漸露頭角,不但多次打敗日本女排,先在亞洲排壇執牛耳,繼而向世界女排各項大賽進軍。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經過多年磨練的中國女排,在一九八四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由袁偉民領導的女排:中國隊在決賽中三比零擊敗美國女排,獲得金牌,實現了繼一九八一年女排世界盃和一九八二年女排世錦賽冠軍後的三連冠。

從一九八八至二零零零年間的四屆奧運會,女排都由前蘇聯和古巴站在金牌領獎台上;但經過多年沉寂,在二零零四年雅典奧運會上,陳忠和帶領的中國女排在與俄羅斯女排決賽中,在先失兩局的不利情況下,奇跡般地連扳三局逆轉戰勝俄羅斯,繼一九八四年洛杉磯奧運會奪冠以來,最終第二次在奧運會女排比賽中摘得金牌。

自此中國女排又陷入低潮,當中主要受教練一職困擾;直至長期在海外任教的第一代女排主攻手郎平回歸擔任主帥,最終在二零一六年里約奧運會上,由郎平掛帥的中國女排在決賽激戰四局以三比一翻盤塞爾維亞,繼一九八四年洛杉磯奧運和二零零四年雅典奧運奪金後,時隔十二年第三次斬獲奧運會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