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唐代大詩人,「全唐詩」中,他的作品不少,其中自然以《長恨歌》最為當行出色,其次,應該數到《琵琶行》。
我對《琵琶行》有偏愛,原因是每一次當我讀到《琵琶行》時,總是想起昔年澳門花街中的「琵琶仔」。時至今日,澳門已不再有「琵琶仔」,我們不必扮演一本正經的「衛道之士」,口不言妓,或是甚麼「眼中有妓,心中無妓。」琵琶也是娼妓之中的其中一種,她們的確在澳門存在過,這是鐵的事實,我們不應(也不能)抹煞。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七言古詩,他為了這首詩,寫了一篇序,其中有云: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飄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仔」 。
從詩人序中,我們已明白他寫詩的感觸,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是由於他能借用一個妓女的淒涼遭遇,引發一個官員被當局摒棄於外的景況。詩中的名句,傳誦後世者甚多,例如描寫秋景:
「楓葉荻花秋瑟瑟」,聊聊七字,替我們展開一幅秋景圖。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二句,描寫一個老去秋娘,羞於露面的窘態,宛然目前。
又如:「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其聲,如見其人,幾句精彩耀目,誠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詩人在前半首詩寫景,寫人,寫琵琶聲,珠玉紗紛,然後忽起感慨: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十四個字,沿用千載,歷久不衰,寫詩至此境界,可以不朽了。由這首名詩,勾起我們對上世紀澳門花街的回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