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ene Grimaud和Ivo Porgorelich是今屆音樂節的兩顆鋼琴家明星,憑以往欣賞經驗結合他們今次帶來的曲目,我只出席了前者於十月十二日的音樂會。葛莉茉與薩爾斯堡室樂團同台合奏了貝多芬的《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此曲在技術要求上雖不算最難的一類作品,但要行雲流水地表現曲中深刻而富哲理的樂句,也很講求鋼琴家的功力,尤其在第一樂章管弦樂序奏後鋼琴再重現那個主題樂句,就不是很多人能彈得好,葛莉茉在這裡表現算是流暢利落,只欠了一點點的寬宏大度,貝多芬在相關樂句埋藏的豁達樂思,仍有待演繹者理解和發掘。作品中那種胸襟廣闊的理念,固然亦需要樂團共同經營,薩爾斯堡室樂團在這方面可算「交到功課」,樂團規模雖小,且在不設正式指揮的狀態下,也足以承托出作品應有的那股恢宏氣場。
氣質出眾的葛莉茉以略帶剛陽氣息的手法,氣定神閒地駕馭了貝多芬的協奏曲,她的琴音在內斂中特具豪邁魅力,用情深沉內省,造句流暢且富歌唱性。一如以往印象,她的力度和音色對比令人嘆服,僅憑最「經濟」的動作便讓鋼琴發揮龐大能量,把音樂神韻準確拿捏,並完美地重現出作品結構。個人只嫌第一樂章琴音缺了一些豁達、滄桑感(相信很難以外語準確翻譯,但Hans Richter-Haaser及Claudio Arrau的版本都做到了),第二樂章的情感層次也可豐富些,如鋼琴在前半段與後半段的動態分野較明顯,樂章的內涵會體現得更加透徹。
Encore環節讓樂迷有「非一般」的感受,首先來一首神祕的獨奏作品,那是Valentin Silvestrov的Bagatelle Op.1, No.2。西爾維斯特洛夫(1937-)是烏克蘭鋼琴家及作曲家,作品多採用緩慢節奏,並不追求嶄新音樂語法,旋律與和聲皆傳統,只融合了一些現代樂念和意境。他曾自言「我沒有創作新的樂曲,我的音樂是對既有音樂的回應與迴響。」葛莉茉指下的Bagatelle Op.1, No.2散發清新抒情氣息,帶點神祕夢幻感,樂句富烏克蘭民謠色彩,十分優美迷人。此時此刻,作品中的民族主義元素可謂發人深省,應可博得更多共鳴。
第二首加奏曲子讓我驚喜,此時樂團再次加入,與葛莉茉合奏了蕭士塔高維奇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慢樂章,估不到能在這時候聽到我鍾愛的音樂,當晚這段Andante也實在奏得動人,如夢似幻的樂章,為整場音樂會作了一個浪漫而完美的收結!
葛莉茉出道以來僅有一個貝多芬第四鋼協錄音,那是她與Kurt Masur指揮紐約愛樂合作於一九九九年的音樂會實錄,這個鋼琴家的早期錄音已輯錄於WARNER發行的6CD廉價套裝中。葛莉茉應是時候錄一套貝多芬鋼協全集了,問題是她這類講求「對作品的個人感覺」的音樂術家未必對一些系列性工作有興趣,觀乎她過往的唱片,似乎都是即興心情下的產品,配搭比較零碎。她最近的錄音較聚焦於Valentin Silvestrov的音樂,其中一張鋼琴演奏專輯正包括上述encore的Bagatelle Op.1;另一剛於今年推出的是她為男中音Konstantin Krimmel伴奏的藝術歌曲專集,這兩張唱片都有很不俗的評價。
薩爾斯堡室樂團在音樂會上半場演奏了莫札特的作品,篇幅關係,下期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