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清甜)智能駕駛需警惕  初航

三月二十九日晚,三名女大學生駕駛一輛小米SU7電動車,在高速上使用智能輔助駕駛,因施工路段改道未及時識別,車輛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後車輛爆燃,導致這三名年輕的姑娘在駕駛艙活活被燒死,此起車禍引發公眾對智駕安全性與車企責任的拷問,社會對新能源車疑慮再度升溫。

據網絡報道,這次SU7事故的遇難者母親此前也曾勸過女兒不要太相信智駕,但女兒多次回覆「方便,安全」。不同年齡段對智駕看法不同,這不是家人幾句提醒能改變的。當越來越多年輕人坐上駕駛位,他們把控方向盤的敬畏之心或許真的會被鋪天蓋地的智駕傳播給沖淡。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目前新能源汽車搭載的智能駕駛技術仍處於輔助駕駛階段,其本質是幫助駕駛員提高行車安全性和便利性,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或無人駕駛。因此,將其統稱為「智能駕駛」並不完全準確,更恰當的稱謂應是「智能輔助駕駛」,重點在於「輔助」而非「智能」。然而部分車企在營銷中將「輔助駕駛」偷換概念為「智能駕駛」,這種帶有誤導性的宣傳給用戶帶來的暗示就是:智能駕駛可以解放雙手。在這種情況下因過度信賴系統導致車輛撞擊的交通事故不在少數。更可怕的駕駛員已形成「系統會處理危機」的思維定式,最終錯過黃金救援時間。某新勢力品牌用戶調研顯示,百分之八十七的車主承認曾在高速公路上完全放手讓系統駕駛,儘管說明書明確禁止此行為。這種技術崇拜背後,是「自動化偏見」在作祟:人類傾向於高估智能系統的可靠性。

不少年輕車主是智能駕駛最積極的擁抱者,天然相信「算法優於人類」,直到事故「教會」他們:算法可能識別不到路障,變道的「靈活」可能伴隨誤判風險,系統有可能在碰撞前「毫秒級退出智駕」,讓人類「背鍋」。或者我們都應該記住:再聰明的算法,也抵不過你握住方向盤時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