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了對追求科學態度過於狂熱之人進行告誡的著名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後,我不得不感嘆其作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的含金量是多麼空前絕後,更不得不感嘆作者瑪麗·雪萊的腦洞是如此之大。
《弗蘭肯斯坦》是一部以多人視角來敘述的長篇小說,其中有一直寫信給姐姐的華頓船長、主人公弗蘭肯斯坦以及他創造的怪物——另一種意識上的主角。當華頓船長給英格蘭薩維爾夫人寫到第四封信時,一切災難的罪魁禍首——弗蘭肯斯坦出場了。因為他的衝動,怪物誕生於世;因為他的不作為,對造物不負責,怪物失去了正確的引導;因為他的沉默,他失去了至親,且使無辜者受罪。儘管最後,他終於從悔恨中甦醒,追殺怪物直到北極,也依舊沒有贖罪成功——因為他已死去,而怪物因外貌而被世人誤解,做出一系列令自己在自焚前仍後悔不已的事……
這是一本關於弗蘭肯斯坦創造怪物的後悔錄。讀完這本幾乎全篇都充斥著緊張、壓抑氣氛的書後,我對那些因弗蘭肯斯坦的造物行為而無辜死去的人物感到惋惜。他們不是因為和別人的愛恨情仇而死,而是因為弗蘭肯斯坦拒絕了怪物的要求而被牽連到而喪命。弗蘭肯斯坦這樣狂熱、癡迷地追求科學,卻得到不如意的研究成果,進而放棄並恐嚇牠的行事態度,讓我不寒而慄。
一個人對待科學,乃至對待任何人、事與物的態度,非常重要。只有不讓無常的慾望干擾內心,我們才能避免邪念的萌生,就像華頓船長那樣,經過他人的告誡與教導後調頭返航,遠離夢寐以求的冒險之旅,最後得以逃離近在咫尺的危險。
其實,這樣的事也屢見不鮮——雖然還沒到可以創造生物害人的程度,但對我們普通人而言很重要。比如說,如果一個同學很調皮,上課態度一直很差,不斷地干擾老師、同學,長此以往,就會導致自己學習不好,別人也學不好。倘若和樂觀開朗的人在一起,自己也會被感染,變得陽光起來。如果需要夥伴合作時,做事拖拉、擺爛的人參與其中,會影響其他人的工作進度等。
回想那年讀初一,我在某次大測前不僅沒有好好溫習,還向同學自吹自擂。直到成績考砸了,老師約我去辦公室談話,晚上看見父母失望的眼神,我後悔了。像書中的弗蘭肯斯坦一樣,「如一株枯殘的樹般,雷電已經擊穿了我的靈魂,我當時感到自己活著也不過在展示一副行屍走肉的悽慘形象。」因為當能力達到極限,接著考驗的便是人心。好在我還仍有挽回的機會,亦如沒有一味沉浸在失去家人的悲痛中,而是去追殺怪物的弗蘭肯斯坦。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隨便地對待過任何一場考試。
讀完這本書後,我對人物的命運感到同情,同時也領悟到「我們這些人還有自己應盡的責任,我們必須與別人一起,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下去」的意義所在。這句話最溫暖也最堅定,沒有多餘的抒情,更沒有長篇大論的發言。這是伊麗莎白為安慰她的表哥所寫下的,可蘊含的能量不止安慰到了他,還隔著書頁傳遞到我心中。這句話告訴書內人,不要沉溺在過去的悲痛中,要抬頭迎接明天,盡力盡責完成屬於自己的事;還告訴書外人,一次意外的發生不能影響整個人生,哪怕是不願意做或擔憂害怕的事情也不能逃避。要堅定地面對它——只有把該說的都說了,該做的都做了之後,就算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才不會給未來留下遺憾,才不會重演一遍科學怪人的悲劇。
只有不失去你的崇高,整個世界才會向你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