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5月13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周文菁)中美關稅談判達成協議,台灣也爭取在關稅90天暫緩期與美進行談判。對於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從145%降至30%,學者分析,這個決定將為全球的「對等關稅」談判定錨,未來和美方談判的關稅天花板可能就是30%,而美方對台課徵的關稅則最可能落在10%到20%之間。
美國總統特朗普1月上任以來,高舉關稅大刀,除了繼續針對中國,更採行「無差別攻擊」,4月2日宣佈對全球超過180個國家及地區推出「對等關稅」措施,其中對台灣的額外關稅高達32%,遠高於歐盟(20%)和日本(24%)。
雖然美國4月9日突然大轉彎,宣佈暫緩90天,在此期間僅實施10%對等關稅,但面對對等關稅的高額稅率,其貿易夥伴把握時間與美國進行談判。經過兩天的協商,中美關稅談判出爐,雙方同意各調降關稅,並設定90天的冷靜期,以繼續磋商。
如今90天的緩衝期接近一半,美國與各個貿易夥伴談判角力陸續明朗化,由英國搶下頭香,美國將調降英國汽車的關稅,不過大多數英國商品仍將面臨美國對所有國家所課的10%全球性基準關稅。華爾街日報指出,美國是藉由與英國的協議告訴世界,10%關稅是基本門檻。
台灣經濟學者吳嘉隆表示,美國的策略可能是利用這90天與其他重要貿易夥伴,快速達成貿易協議,再將這些協議作為範本或籌碼,施壓中國及其他製造基地的貿易對象。尤其台灣因產業鏈完整,有機會成為美方和其他貿易夥伴的談判範例。
儘管對於未來貿易談判,中美仍各有盤算,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國臣表示,這次談判的結果,等於是為全球對等關稅定錨,未來美方對中國課徵的30%的關稅,應該就是「對等關稅」的天花板,對英國課徵的10%關稅就成了地板起跳價,至於美方對台灣課徵的關稅,他預估可能會落在10%到20%間。
在經過這次全球關稅大戰的洗禮後,王國臣認為,台灣勢必要調整經濟發展的戰略。除了要有面對台幣升值的心理準備,也要發展台灣內部服務業,逐漸走向內需,不能一味偏重出口導向外,也必須重新進行產業全面的結構轉型,不能再太依賴半導體產業。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則說,中美達成貿易談判,對台灣是件好事,畢竟台灣除了對美直接出口,還有很大一部份是透過中國大陸組裝,再賣到美國,從近日股市也可看出,金融市場對於美中貿易談判正面表態。
不過孫明德認為,台灣能談判的空間不大,如果能夠盡快有結果,對台灣經濟會是好事,畢竟關稅威脅籠罩之下,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廠商只能把投資、營運決策往後遞延,不利景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