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發現,最近幾年都有個別學生一星期都沒上一、兩天學,有些甚至是一年下來半年以上都沒有看到這位學生。這種學生常見有兩類,一類是因為各種各樣的疾病,這包括身體上的,但更多是心理上的疾病,最終這些學生多半都會休學,這其實反映情緒病問題在現今社會非常普遍,而且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
不過筆者今次並非探討情緒病,而是談一下另一種類型的學生,這種學生大多背景都不俗,有些是達官貴人的子弟,有些是大公司老闆的公子千金等。有時早上看到校門口,有些學生從名車後座下車進校園,當中就有筆者上面提到的學生。香港教育大學去年有一個研究顯示,超過四成家長認為「替孩子請假」屬於家務事,更有六成學生承認曾配合家長編造請假理由,只為全家出遊避開假日人潮。這就反映了為甚麼多數無故請假(或者是自製假期?)的學生多是家境不錯,因為沒有經濟壓力,動力也沒有其他同學多,再加上連家長也配合,那請假就變得天經地義了。家庭本該是培養責任感的沃土,卻有成為溫室大棚的趨勢。筆者觀察到,許多家長將「避免孩子受苦」視為最高準則,卻忽略生活挫折本是人格發展的養分。筆者曾見識過有學生因忘記帶作業而要求家長致電請假,也有學生總是一到了測驗、考試就「生病」,這時家長們舉起的手機不是糾正過失的工具,反而成為逃避責任的快捷鍵。這種保護機制下成長的幼苗,終將在現實風雨中顯露脆弱根系。結果這些學生最終在學校一事無成,雖然有家境,但結果很可能就是家長要「長憂九十九」,但顯然家長和家庭教育也要對此負上相當大的責任。
教育的本質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需要家庭與學校共同編織細密的網。當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輕易核准的假單,或許該思考如何讓每個「缺席」真正回歸教育意義——不是逃避責任的藉口,而是生命成長的必要間隙。唯有當家庭願意成為孩子面對現實的鏡子而非保護罩,校園裡的空座位才會成為值得深思的教育註腳,而非令人遺憾的成長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