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桃園市大園區的橫山書法藝術館,是台灣一家以書法為主題的文博機構。
藝術館屬桃園市立美術館分館,於二0二一年十月起營運。建築設計以公園綠地作「硯台」、陂塘作「墨池」,館體佈局以「山形硯石」為靈感,「五方篆印」的主體建築群與周圍開闊的自然景色融為一體。
截至目前,橫山書法藝術館已舉辦書法相關展出十七場。正在進行的。當下「朱振南書藝展」是藝術館在二0二五年的首檔展覽。
曾在紐約、巴黎、北京、上海等地有過大型巡展經歷的台灣知名書法家朱振南對中新社記者表示,橫山書法藝術館將書法與當代藝術相結合,「給人眼前一亮之感」。
藝術館展陳面積不大,朱振南的書法作品高低錯落地分佈於各處,建築的空間感延伸觀眾對於書法線條和韵律的想像。「吉光.片羽」展區的「U」型展台呈現《道德經》書法長卷,外側以鏡面反射堆叠在牆頭的稿紙,藝術家的作品及練習過程在同一空間相互補充。「書法在這一刻是作為公共藝術被注目。」朱振南說。
朱振南在兩岸都受到不少書法愛好者喜愛。近期大陸視頻平台上,一位名為「九度書法」的博主關注到朱振南的展覽及橫山書法藝術館,並評價:書法在這個時代如何繼續發展、如何融入當代人生活?這座台灣的藝術館給人以期待及啟發。
大陸博主的關注也引起了館方注意。橫山書法藝術館主任陳俋佐介紹,從二0二一年首場展覽開始,藝術館就邀請北京、南京等地藝術家的作品參展。藝術館也一直期待能與大陸館藏豐富的策展機構合作辦展,相信能讓更多觀眾大飽眼福。
藝術館發起的「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是罕有專以書法作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評比,第三屆活動剛結束論文收集。館方介紹,此次創歷史新高,徵集到七十篇論文,有廿五篇來自大陸。「我們從心底感謝大陸學者的支持。」桃園市立美術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對記者表示。
「桃園本就是書法氛圍濃厚之地,即便在日據時期,也有活躍的書友會、筆友會組織。」張至敏認為,透過書寫詩詞及經典文章,很多人在無形中與傳統文化建立情感連結。藝術館嘗試以實驗性質的藝術形式展現書法,但同樣重視書法作為傳統藝術本身的重量,突出漢字的博大精深。
台灣曾經在中小學課程裡設置書法必修課,學生們甚至每周都要用毛筆書寫周記,但這樣的傳統如今已消失。張至敏認為,即便如此,書法仍然深深影響台灣人的文化感知與美學素養。對許多台灣人來說,書法不只是技藝訓練,更是對心性的鍛煉。「這樣的經驗,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對美的理解。」
包括朱振南的個展在內,橫山書法藝術館近年幾乎每次展出都能吸引人潮,該館也成為桃園市的新地標。
陳俋佐以二0二三年舉辦的「榜書」展為例指出,許多觀眾看完展覽才意識到,台灣遍地有宮廟,宮廟有匾額、對聯,代表著傳統的書法藝術其實無處不在。還有觀眾留言:書法原本在部份人心中已陌生,但經由展覽推廣,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親近、理解書法,甚至將書法視為生活美學的一部份。
「書法之所以獨特,不只因為古老,更因它能帶給我們一種回歸本心的力量。這種沉靜與專注,正是現代人特別需要又特別稀缺的精神體驗。」張至敏說,基於此,藝術館不只是希望保護、傳承書法技藝,更在思考如何讓書法與現代人的生活產生關聯。(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