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舊區重建必須直面高樓齡大廈僭建物問題;凍結不理任由實體自生自滅最終只會養癰為患。
日前,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澳門考察調研,期間結合實際情況提議:希加大澳門舊區重建和活化力度,打造兼具吸引力且能改善居民生活的文化社區。這一點,與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岑浩輝在今年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進都市更新的施政重點,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岑浩輝強調要「檢討現行法律制度,綜合分析當前舊區高樓齡房屋的情況,結合所屬區域的整體規劃尋求最優方案,拓展都市更新的改造模式」。因此都市更新委員會在今年的多次平常大會全體會議上,委員會主席、運輸工務司司長譚偉文均表示,會加大力度推動都市更新和街區美化等工作。
推動舊區重建,是澳門近十多年來老生常談的一個問題,縱使公開名堂曾左改右變,但整個項目拓展進程舉步維艱已是不爭的事實。棘手之處就是來自如何妥善處理老城區高齡樓宇的整治問題,其中尤以七層建築以下的「唐樓」存在外牆附設的僭建物,更令全盤計劃陷入進退兩難。事關老城區高樓齡樓宇基本建築在各條彎曲的巷陌裏。礙於業權分散、業主年老、多數外租等原因,長期以來就缺乏應有的維修保養,年久失修導致整幢建築老化殘破嚴重:外牆飾面剝落、門窗滲漏鬆脫、消防機電殘舊,導致整個社區的市容、衛生、治安環境都在不斷惡化。最令人擔憂的還是大廈外牆(包括露台、天井、走廊加閘)存在着重重疊疊以花籠、簷蓬、排氣管和平台為主的僭建物,不僅有礙市容觀瞻,而且還破壞建築結構,削弱樓宇的承載能力,極容易因依附外牆的金屬支架殘破令承托無力而隨時會從天而降,給公眾帶來生命安全的嚴重威脅。事實上,在下環、沙梨頭、新橋、祐漢及新口岸等街區,不僅發生過外牆剝落、窗框飛脫、花籠墜物等情況,更發生過多宗舊樓整幢坍塌的事件;去年十一月,當局便以公眾安全為由,在茨林圍和關前正街分別清拆了兩幢殘危樓宇;近日在祐漢區又再有工業大廈重演外牆剝落的事件。凡此種種,儘管社會方方面面都強烈要求政府予以重視,並希望能採取措施加以解決。然而,高齡樓宇外牆僭建物的存在積重難返,且早已形成法不責眾之勢,有關主管部門僅憑自身的一己之力孤掌難鳴,根本無法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的,故而只能秘而不宣地用消極的「凍結」手法去應對局勢。換言之,政府既不會大鑼大鼓實施「一刀切」措施去全面强行拆除僭建物,但又不允許業權人以公開或隱蔽的方式,對僭建物進行加固、翻新、維修,否則一律視為非法工程,一經被巡查發現或被他人投訴,情況屬實便會迅速立案查處。「民不訴,官不理」態勢,雙方僵持不讓的局面,變相任由外牆僭建物在日曬雨淋中風化殘破,潛伏重重隱患。
眾所周知,澳門現有各式樓宇建築有六千多幢,但具三十年樓齡或以上的商住及工業樓宇就有四千八百三十八幢,其中七層以下的低層建築就佔有三千五百多幢,大廈外牆還附設有十九萬多個花籠、雨篷、天台、晾衫架、冷氣機架、排氣管等僭建物,還有數以千計的天台屋等。當年,政府為解決大廈僭建物問題,曾經大鑼大鼓雄心勃勃地構想以祐漢和新橋兩個舊區作為先行試點,然而不知何故該計劃只聞雷響不下雨,在公布不久便偃旗息鼓,後期竟無疾而終。
為鼓勵大廈業主做好大廈外牆維修保養和僭建物自願拆卸工作,政府早在二零一三年三月十八日便實施了《僭建物自願拆卸資助計劃》,隨後在二零二四年十月六日又實施《樓宇維修資助及無息貸款計劃》,但這兩項措施都牽涉到要對單位外牆僭建物的清拆,要按原設計圖紙還原建築結構的問題,眾多單位業權人便望而卻步。因為業權人衡量輕重後認為此舉得不償失,便索性按兵不動聽天由命。然而歲月不饒人,隨着時間的推移,不少高樓齡大廈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原有的高齡樓宇很快陸續進入水泥鋼筋正常使用的年期上限,再加上在颱風季節經常遭遇暴風驟雨的沖刷,其老化殘損程度不斷加快,事態日趨嚴重。照此情勢發展,相信在可見的不久將來,發生大範圍重大問題的節點,遲早都會出現,至於這塊燙手生芋最終在哪年哪月被哪屆政府承接則唯有天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