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檔案室)「醫生」很忙   蟲不語

擅自利用職務身分開自媒體進行健康科普?在四川,答案是No!近日,一紙《四川省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行爲清單(試行)》出台,對轄內上述行為明令禁止,包括借健康科普形式變相牟利、發布虛假錯誤健康科普信息、誇大治療效果等,均榜上有名。無獨有偶,上海其實在更早前亦發布同樣禁令,對相關人員做出行為規範。

在社交平台上,「醫生」真的很忙──這邊廂,中醫說氣血不足的人要多唱歌,教睡眠不好之人如何用中藥材調理,皮膚科醫生講解究竟何為真正辛辣之物,肛腸科醫生說痔瘡不用過度治療,還有醫生建議一百二十五斤左右中年女性不要減肥……那邊廂,被AI復活的醫藥界「老祖宗們」紛紛開啟懟臉模式,一聲聲「回答我」「Look in my eyes」「Tell me why」令人如鯁在喉──早上剛被扁鵲罵,中午又被孫思邈罵,晚上還要被李時珍罵,逆耳忠言持續暴力輸出,想必誰都難以接受。

必須承認,網絡養生賽道近年來日益火爆。緣何?想必因為最早泡網的一批年輕人已步入中年,長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令健康亮起紅燈,於是他們習慣性通過網絡尋求養生之道──鋪天蓋地的中醫養生方子、古法健身教程、道家調理秘籍統統躺進收藏夾再說,畢竟「看過就等於做過」已成懶人共識,我亦是其中一員,一邊任性吃着「垃圾食品」,一邊刷手機熬着最深的夜,還妄圖用收藏夾裏的健身視頻嚇退脂肪,自然從未成功過。

鶴髮童顔傳授養生秘笈之道長,隨機幫路人矯正身體問題的精神小伙,教病患花小錢解決大問題的專科醫生……刷了太多健康科普視頻,偶有似曾相識之感,再一翻收藏夾方才頓悟,本以為初看十分專業的「醫生」「大咖」們誠不我欺,孰料竟也真假難辨──若干個不同博主分享着一字不差的內容,同一博主的科普視頻出現於N個賬號中,難免有中央廚房式生成內容再共享之嫌疑;不少帖子看到最後,或有產品推薦,或設置「加入群聊」入口,可謂精準集中客戶資源,為後續營銷、帶貨打下基礎;甚至,不時還會有自稱「看不過眼」的專業人士者站出來,苦口婆心勸說網友切勿輕信冒牌專家。

不否認,各種社交平台上都有不少專業醫生入駐,在繁忙工作之餘,無私探討病情、分享治療經驗及日常注意事項,對病患來說意義重大。然而,絕大多數自媒體之營運初衷在於引流,為後續創收積累粉絲與知名度,雖然從市場經濟角度也能理解,但健康無小事,若因錯信專業人士導致受傷或病情加重,真是得不償失。

惟願,各地能陸續推出相關行業規範,淨化魚龍混雜的健康類自媒體賬號,同時激勵更多真正的行業專家入駐平台,配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貢獻專業力量,造福於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