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傳愛心、匯能量:助老社群裡的「青春接力」 歐東衢 周宣妮

 暖陽下,銀發老人與青蔥少年十指相扣,掌紋間流淌著歲月長河。

 上面的場景,發生在貴陽誠善助老公益互助餐廳。自2014年成立以來,貴陽誠善助老公益互助餐廳在各級政府和愛心企業的支持下已建立了5個服務點,持續為高齡、孤寡、空巢等困難老人提供免費餐食服務,現已累計免費供餐超過200萬人次,累計提供志願者服務32萬人次。

 青絲白首相執手。一米一粟中,80後、90後、00後三代年輕人接力走進公益養老社群,在銀發群體中點亮微光、守護溫暖。

 80後「守護者」張永馨:從「一餐飯」到「一個溫暖的家」

 「我們餐廳的志願者大多是60歲以上的老人,又因為志願者中女性佔大多數,所以大家又把餐廳叫做『奶奶食堂』。」貴陽誠善助老公益互助餐廳負責人張永馨說。

 2017年,80後的張永馨在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了貴陽誠善助老公益互助餐廳,這個餐廳特殊而溫暖,給張永馨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加入這個平台,就是想發揮自己的力量,讓老人得到更多幫助和關心。」

 上午11時,用餐時間將至。張永馨帶領就餐的老人們唱起了歌,歌聲嘹亮,這是貴陽誠善助老公益互助餐廳的日常。11時30分,銀發志願者們準時忙碌起來。她們有的哼著小調將菜餚裝盤,有的笑眼彎彎地分發餐食,後廚飄出的香氣與餐廳內此起彼伏的歌聲匯織成曲。

 79歲的彭俊英奶奶每天堅持走路20分鐘,到公益餐廳吃飯,「我來餐廳吃飯已經有8年多了。不只是為了一餐飯,而是把這裡看成自己的家。一天不去,心裡就空落落的。」彭俊英說。

 老人們把青年志願者當作自己的孩子,青年志願者們也回饋同等的愛意,給予老人精神慰藉和愛心陪伴,互助公益餐廳讓老人們的晚年社交生活豐富,更讓他們的心有了溫暖的「港灣」。

 「從共同守護『一餐飯』,到共同守護『一個家』,11年來,我們和社會各界的公益人士一起,免費供餐200多萬份。作為投身助老公益事業的一名80後,我深知自己的力量很微弱,但所有的微光匯聚一處,仍能產生巨大的能量。」張永馨說。

 90後「守護者」佘婭:青春接力,用愛影響更多人

 「我的奶奶曾是誠善助老公益互助餐廳烏當服務點的就餐老人,5年前我開始接觸助老志願服務,並成為一名志願者。在做志願服務的過程中,我發現人生的最大價值在於幫助別人。」佘婭說。

 90後的佘婭是武漢工商學院新聞學專業的畢業生。2022年畢業時,她選擇投身公益事業。

 「人生的價值並不局限於薪酬,投身公益是快樂的。」佘婭說。除了負責日常的助老工作外,她還負責餐廳的社交媒體賬號運營與視頻拍攝。在她的鏡頭下,老人們俏皮靈動,生機勃勃。

 「在烏當區服務點,年齡最大的銀發志願者有89歲,其他銀發志願者也在不斷老去。銀發志願者們不間斷的愛心接力,是誠善助老公益互助餐廳的力量之源。」談及剛去世的一位銀發志願者,佘婭聲音哽咽,眼泛淚光。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波動影響』,如果一個人不斷傳遞給他人關懷、幫助和愛,那這個人周圍就會形成『中心影響力』,影響周圍的人許多年甚至許多代。也就是說,銀發志願者對其他人的幫助和關愛會再傳遞給更多的人,就好像池塘中的漣漪一樣一圈一圈地擴散出去。我因為這樣的『愛心波動』而投身公益,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投身公益,將愛傳遞給更多的人。」佘婭說。

 00後「守護者」尹曉宣:在愛心接力中迅速成長

 每到物資發放日時,2002年出生的尹曉宣總是格外忙碌。早上8時開始,她就輾轉在5個服務點之間。上百斤的米面糧油、乾貨、蔬菜還有其他所需物資在她的分配下,被送往各個餐廳。搬運的人手不夠,便自己來扛,這是尹曉宣的工作常態,這個看似柔弱的姑娘,用自己的力量,保障著物資的流轉和服務點的正常運行。

 去年7月,尹曉宣從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健康管理專業畢業後,便正式加入貴陽誠善助老公益互助餐廳,負責餐廳的行政後勤工作。

 「從寒暑假志願者轉變為正式職工,是志願服務的經歷為我開闢了一條新的人生路徑。」尹曉宣說。從害羞、膽怯、內向,轉變為外向、膽大心細、做事井井有條,通過志願服務的歷練,如今尹曉宣已迅速成長、獨當一面。

 「去年10月,一位老人在用餐前突發癲癇,癱坐在座位上。面對這個突然情況,我們立馬進行了緊急處理和簡單急救,讓老人在黃金時間內得到治療,脫離了危險。當看到這名老人康復出院並回來用餐,我感覺自己的價值在這裡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尹曉宣說。

 「很多人都覺得投身公益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但我並不介意。」尹曉宣表示,投身公益帶來的快樂,沒法用金錢來衡量,「青年的自我實現方式不止一種,人生也不只有一種可能」。

 這場助老社群裡的青春接力,正在傳遞越來越大的愛心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