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金融行業,最痛苦的不是面對屬於他人的金錢,而是要終身學習,每天拖着疲憊的身軀上課不止,還要不斷考證照。無他,這種證書篩選剛剛好為H R、老闆減省大量煩惱,因為要加入這個party,門檻非常高,那正好為他們挑選的人背書,亦可以在萬一挑選差的時候卸責。
不只一次看見後輩盯着CFA成績單苦笑:「現在沒這張紙,連做過客戶經理都不可了。」同一時間,負責風險管理、內控的人將同樣的時間都花在考FRM、反洗錢師的證照上。不知何時開始,專業認證已從加分題變必考題,背後正是經濟學的「壟斷競爭理論」在運作,協會先以低門檻擴大市場佔比,等形成行業標準後,再提高難度,壟斷話語權。
就像某些食店,先用免費試食培養客戶的依賴,等客源穩定就推出會員制。CFA通過率從四成降到兩成,反洗錢師考試逐年變難,都是在人為製造稀缺性。有趣的是,高門檻反而讓早期持證者身價水漲船高,就像限量款的盲盒,越難入手越顯珍貴。
如今這些證照都變成「訂閱制」,年費、進修課程樣樣不能少,而且收費高昂,但多數人仍心甘情願去買單,畢竟在老闆眼中,這些認證就是能力的代名詞。而有趣的是,越來越難的門檻,反而讓早期考到證的人莫名鍍了層金。對的,就是年輕人在努力發光,顯得這個專業更加優秀,於是這些前輩就享受他們努力而帶來的風光。
證照像圍城,外面的人很想進去;證照又不像圍城,裏面的人也不想離開,為了在裏面獲得更多的空間,協會負責築高城牆,他們在底下架梯,有人早早爬進去成了既得利益者,後來者就得背着更重的裝備攀爬。
從來不知道如何逃過這個圍城,直至有一天走到三角花園,看着下棋的老伯,忽爾明白,與其拚命闖別人設的關卡,不如開創自己的棋局,畢竟實戰這一著棋,往往比紙上認證更能將死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