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澳期間,常抽空到大街小巷閒逛,發現不少令人傷感的現象,就是「吉舖」很多,遍及下環區,黑沙環,荷蘭園,新橋等等。前後左右拉閘關門,招租廣告猩紅慘淡,目慘不忍睹。
把旅遊引入社區,似乎只有受網紅吹捧的食肆,小食店受惠,其他服裝,電器,首飾,零售,乃至小超市,情況潰不成軍,廣大中小企業仍在艱苦經營。
在經濟蕭條中,我發覺有個行業一枝獨秀,非常興旺,成行成市,那就是補習社,或是接送小朋友放學,照料學童的督課中心。鄰近學校,此類督課中心如雨後春筍,鱗次櫛比,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有的更是廣開分社,同名而不同管理,可見業務極具發展潛力。
補習,督課行業大有可為,體現澳門家長,對子女的培養和照顧,十分重視。現今的年輕夫婦,均是三十多歲,為應付生活重擔,都各有職業,絕少會當全職主婦,也不能在放學後照顧子女,除非有爺爺嫲嫲接送,否則,委託督課中心照應,是唯一的選擇。中心兼顧督做功課,補習和接送的功能,減少家長的麻煩,因而廣受歡迎,供不應求。
然而,督課中心的保母,阿姨,不是教師,並未受過嚴謹的專業訓練,難免良莠不齊。而且只專注學習成績的監察,對道德和公民教育,沒有履行的責任。小朋友放學後,如出籠鳥,很多壞習慣,不良言行,會表露無遺,其他學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受到沾染,難以避免。
我曾目睹孫兒回家後,沒有禮貌,發脾氣,拳來腳往,偶然更會講粗口,當父母責罵和勸告時,竟說督課中心人人都如此,僅是有樣學樣,令人氣結。
小孩子在學校,有校規制約,有老師教導,當會循規蹈矩。在督課中心自由放任,表現判若兩人,情況可以理解,責難阿姨是沒用的,也沒有道理,中心只有照顧之職,而無教育之責。家長對此應引起重視。要經常對子女循循善誘,抗拒外界的影響和誘惑,這是漫長而艱巨的教育路程,絕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