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儀:本地人成為外僱的替補 當局須加強抽查監督

 【專訪】議員李靜儀昨在立法會議程前時表示,法律規定本地人優先就業,但接獲來自不同行業的居民反映,入職後實際工作內容和見工時所宣稱的條件不相符,又或僱主有不合理的工作要求,例如要求員工從事完全不同的另一工種的工作,然後指員工「做得差」、「唔識做」,令本地人無法入職或難以穩定就業;甚至懷疑有僱主招聘本地時薪員工,收集資料以申請外僱,導致本地人只能做「短工」、收入極少,變相成為外僱的替補;類似不規則情況,當局必須加強主動抽查和作出監管,包括在就業配對後跟進入職和工作實況,防範假招聘本地人的情況,保障本地人就業和合理待遇。

 此外,目前本澳的外僱達十八萬三千多人,專業外僱亦有近六千人;在政府再次承諾職業司機、莊荷和監場主任不得輸入外僱的原則下,促請當局更主動做好各行業的外僱監管工作、落實外僱退場機制和打擊違規情況。例如,早前政府表示金融業年內將釋出二百個職缺予本地青年;然而,金融業及其他文職聘有不少外僱,單是金融業有逾九百名外僱,當局應進一步減少有關行業外僱額。同時,應將外僱退場機制擴展至其他合適的行業和職位,進一步針對大型企業、博企,以及技術型和文職崗位,設定聘用本地人的最低比例,主動減少大企的外僱額,騰出更多職位予本地人。在要求博企中高層管理人員不低於百分之八十五由本地人擔任的同時,要求其他大企加強培育本地人才和實現管理層本地化的目標。

 青年就業方面,今年第一季合共有八百名青年求職者尋找第一份工作,十六及二十四歲的青年的失業率為百分之四點九。不少應屆畢業生反映,在投遞履歷後長時間得不到回覆,感到焦慮與無助;針對青年因缺乏工作經驗等原因搵工困難,當局應持續強化青年實習計劃的就業導向,要求企業為青年提供入職機會。◇